-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济阴之贾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一:“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吾济阴之巨室也,能救吾,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③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④救诸?
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
立而观之,遂没。
注:①贾人:商人。②浮苴:水中浮草。③薄:撞击。④盍:何不。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B.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C.渔者黯然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D.舟薄于石又覆(介词,在)
2.选出翻译有错的一项()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有个打鱼的人划着船前去救他)
B.吾济阴之巨室也(我是济阴的富豪)
C.渔者载而升诸陆(打鱼人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立而观之,遂没〔(打鱼人)站在岸上看着商人,(商人)就淹死了〕
3.按要求填空。
(1)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2)渔者见死不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4.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要求句中能运用成语或格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1)渔夫不应该一下得那么多的钱
(2)是许金不酬也
4.商人许金不酬,失信于人,终遭灭顶之灾,活该!(或:渔夫财迷心窍,见死不救,只图一时痛快,有罪!)(答案不唯一)
篇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纪中雅居乐凯茵学校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卷)
20XX年12月9日
责任人:王申成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
一、文言文断句方法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意,搞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