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点绛唇_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阅读答案.docVIP

《点绛唇_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阅读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阅读答案    篇一:历届高考古诗词阅读真题汇总:    历届高考古诗词阅读真题汇总:    【07春考】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4-16题。(8分)    梦寻梅    方岳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①侍玉华②。    [注]①金貂是汉代的官饰,②玉华是唐代的宫殿名。    14.诗中显示“隐者家”特征的事物和场景有“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2分)    15.围绕“寻梅”,颔联前句表现了寻梅的艰辛,后句突出了得梅的欣慰。(2分)    16.诗的尾联是诗人跳出梦境后的感慨,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4分)    诗人宁愿终身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2分),而不愿意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2分)。    【08春考】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5-17题。(8分)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涣,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注]散诞:逍遥自在。    15.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首联)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l分)    16.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B)(3分)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17.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4分)    对官场(或城市生活)喧嚣、排场的厌倦(2分),对自然山水(现实生活)的追求(2分)。    【09春考】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背景资料】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五十九岁的叶梦得卸任归居吴兴。此词为他独登卞山绝顶亭时北望中原的抒怀之作。    14.作者“惆怅”的原因是(1)感慨自身孤独寂寞(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2)虽有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因年老闲居在家,心有余而力不足,遂生无奈之感。(2分)    15.与作品中画线句所寄寓的情怀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C)(3分)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C.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苏轼词,思乡)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6.简析作品的语言特色。(3分)    要点:平易质朴(平实如话,质朴无华,平中见奇)(1分),找出作品中依据1分,评析1分    【10春考】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真州绝句    王士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清人评曰:“第四句乃此诗精彩佳妙所在,为一篇之主,前三句凑泊成趣,为一篇之客,此诗请客之法也。但主客须要照应相配。四句色色俱精,一气呵成,如天造地设,所谓运斤成风,欲求斧凿之痕,了不可得。”    14、(2分)诗歌的第四句描写了渔家在夕阳染红的江水边柳树下卖鱼的景象。    15、(3分)这首诗融情于景,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描写自然美景和江村风情,抒发了安宁悠闲和舒畅愉悦之情。    16、(3分)清人称道这首诗主客“照应相配”。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说的理解。    主句中“树”与前面的“柳”照应,“红”(或“半江红树”)与前面的“日斜”照应,“卖鲈鱼”与“钓人居”照应。这些都说明此诗主客照应相配,自然契合。    (四)阅读下面宋词,完成第14-16题。(8分)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①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作。②偃蹇:高耸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4.选入高中教材的辛弃疾词作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分)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上阙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

文档评论(0)

177****875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