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床升降系统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章 序言 1.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人们通过X线可以隔着皮肉看到某些内部器官的形态,因此便产生了X线拍片和透视的检查。拍片和透视只能分辨密度相差较大的组织器官,如骨、心、肺等,而对于人体大量密度相差较小的器官和组织,便显得无能为力。于是人们想到了造影检查,即先用高于或低于人体软组织密度的造影剂灌注检查部位,然后进行X线检查。由于已灌注造影剂的组织器官与周围部位密度差异变大,在X线下形成鲜明对比,便可以发现形态或功能是否异常。因此造影技术在现在医学上用途非常广泛,造影技术也得到飞速的发展。由于这里不能上传完整的毕业设计(完整的应包括毕业设计说明书、相关图纸CAD/PROE、中英文文献及翻译等),此文档也稍微删除了一部分内容(目录及某些关键内容)如需要其他资料的朋友,请加叩扣:2215891151 升降系统虽然不是血管造影机的核心部件,但它也是造影机实现其造影必不可少的部件。该升降床系统要求患者躺在上面能够上下,左右自如的移动。这次设计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设计对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1.2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造影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而不断发展,它根据介入检查和治疗的深入开展而日趋完善。为了适应DSA技术的微创性、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和疗效高、见效快的特点,DSA设备根据临床医生在介入放射学工作中的要求而不断完善发展。目前,介入放射学设备主要有以下3点新技术发展及应用。 大型DSA设备采用旋转曝光方式的三维信息采集以实现三维图像显示,旋转速度从最初的每秒15度到目前最快每秒60度。快速的旋转使得在造影过程中造影剂的用量减少,缩短了“短暂缺血”的时间,使患者更安全。利用3D重建工作站,可以把三维血管成像应用,利用RSM-DSA技术,可以在采集过程中C臂进行三维运动,仅需一次曝光,无需病人屏气配合即可很方便地获得三维血管信息,避免了腹部检查需要病人长时间屏气,病人身体负担打的影响,并且极大地提高了检查成功率。 随着FPD技术的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平板探测其2应用到最新的DSA设备中。DSA设备中的FPD有直接方式与间接方式2种类型。直接方式的检测元件采用非晶体硒加薄膜晶体管。间接方式则采用碘化铯与非晶体硅加TFR。直接方式的平板探测器空间分辨力优于间接方式,并且在临床有意义的空间分辨范围下具有更好的量子检出效果特性。FPD型DSA的主要优点与:平板探测器的动态范围与探测灵敏度和密度分辨率有关。当射线穿过探测器时,X射线被严格限制在很窄的缝隙中。克服了散射线造成的干扰,本底噪声几乎为0,探测灵敏度高,使原本被本底噪声与淹没的微弱的X射线也能被检测出来,能够分辨出面成像不能看到的人体组织更加细微密度差别,密度分辨率高,提高了图像质量;在FPD窄缝隙中。有消除了70%的散射线,仅需5毫秒扫描每一个像素。因此,只需很低辐射剂量,就可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检查由单纯的诊断向治疗扩展,平板探测器在DSA设备中的运用,新型C臂的发展使整个设备结构合理紧凑化。完善了整机设备的优化布局。使之灵活又美观大方。 由于传统DSA的原理是采用注射造影剂的图像F蒙片像和注射造影剂后的图像进行相减而获得,因此在检测过程中。环志运动会造成剪影对的不能精准重合,即配准不良,致使剪影影像模糊,RSM-DSA作为一种新的下成像方法,不采集独立的蒙片像,采用蒙片像随时更新的方法。克服剪影影像中的移动伪影。对于已发生运动的部位。尤其是腹部的检查。提高二楼检查的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曝光。缩短了因病人无法配合造影检查而重复采集的时间。节省了2次检查的成本。 1.3导管床系统概述 导管床系统是血管造影机的配套系统之一,其功能是患者躺在导管床的床板上面,通过电动和手动可实现床板的上下运动和前后、左右的移动,与血管造影机联合完成对患者特定体位的透视成像诊断。 导管床系统主要由升降系统、纵向移动系统、床边控制盒和脚踏开关组成。升降系统是整个导管床系统的基础,起支承纵向移动系统和患者的作用,采用电机控制,实现上下运动,升降系统下部与地基固定。 1.4导管床系统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 (1)碳纤维床板长度宽度: 2880mm×680mm (2)最大前伸: 3330mm (3)最大行程: 1550mm (4)最大长度: 3330mm (5)横向行程: 300mm (6)导管床最低高度: 800mm (7)导管床升起时最大高度: 1180mm (8)最大患者重量: 180kg (9)导管床上下移动的速度: 2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