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中国建筑文化 一、中国建筑发展概况(一)先秦:萌芽与雏形 (一)先秦-中国建筑的萌芽与雏形 半地穴式的原始建筑。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表明,早在6000年前中国建筑已经萌芽。 半地穴式的原始建筑—寻找遮雨避寒的住所 巢居——半坡村的氏族公社生活 中国古建筑的特征至少在西周已具雏形。 《考工记》 《考工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科技专著,全书共七千一百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三十个工种的内容。 1、都城的营建 都城规划成方形,每边长9里,各有3个门,城中纵横垂直交错着9条大道,城左为太庙,城右有社稷坛,南面建宫殿,北面设市场。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径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周礼? 考工记》 2. 高台榭的宫殿营造 宫殿建于高台之上,高台夯土而成,呈阶梯形。 相传楚国的章华台又名“三休台”,晋之九重台、卫之新台、吴之姑苏台等都以高大华丽著称。 高台美榭——春秋宫室极尽奢华 二里头遗址内底部铺垫了石块的排水沟 3、四合院的住宅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即平面组合的对称和内向,至少在周代已经基本成形。 四合院鼻祖—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四合院遗址 (二)秦汉至宋元: 雄浑与清奇的交响 秦代建筑雄浑: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汉代宫苑建筑又融合了壮伟的时代音调。 秦阿房宫建筑图 秦始皇陵遗址 3. 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变为清奇素朴,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则为这时期建筑文化增添了神奇一笔。 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寺、塔和石窟寺三种。 园林从皇家苑囿向文人写意园林的转型。 4. 唐 代 唐代长安里坊平面图 5. 宋 代 两宋宫殿建筑以精致复杂、细腻柔和为特色,布局精巧而富于变化。 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建筑学专著。 宋代城市布局变封闭的里坊制为开放的的街巷制。园林建造蔚成风气,尤以城市园林更为盛行;公共自然景区最著名的当推杭州西湖十景。 《清明上河图》北宋汴京 ( 部分) (三)明清: 壮丽与精致的古典顶峰 北京城市布局严谨周密、宫殿建筑壮丽伟巨,代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杰出成就。 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故宫全景 太和殿 太和殿正面 太和殿龙椅 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 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规模宏大,汇萃中国园林精华、西洋古典楼景。 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 南方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怡园、等占地不多,但布局、设计和造园手法丰富精巧 。 3. 庙坛建筑 4. 中国传统民居的地方特色 组合的内向性 (三) 阴阳的融合性 中国古代建筑美学上注重刚柔相兼之美,如宫殿建筑的屋顶面积大,屋檐宽,坚实的立柱将其刚直有力地擎托而起,整体上呈阳刚之美;立柱与屋顶之间则设置斗拱,斗拱与屋顶向上向外夸张卷起的飞檐翘角,形成飞动、轻巧、跳跃的阴柔美。 三、中国园林的美学特征 曲折含蓄之美 疏密相间之美 天趣盎然之美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 1、叠山 目的:登高望远,扩大空间。 类型:土山、土石假山、石山 石材种类:黄石、太湖石 2、理水 理水之法:掩、隔、破 3、植物 选择植物标准:姿美、色美 、味香 季节与植物: 春天:玉兰 、牡丹 夏天:荷花 、紫薇 秋天:桂花 、菊花 、枫叶 冬天:天竺 、腊梅 植物的象征意义: 竹子——刚直、清高、虚心 松柏——高洁、坚强和长寿 莲花——清洁无暇、洁身自好 兰花——幽居隐士 石榴——子孙满堂 玉兰 、牡丹、桂花——荣华富贵 紫薇——高官厚禄 梅——坚定、孤高 4、动物 养动物的作用: 观赏娱乐 隐喻长寿 借以扩大自然境界,令人通过视觉,听觉产生联想。 5、建筑 厅堂(主体建筑) 待客与集会活动的场所 廊 “引”且“观”的建筑 分单廊、复廊、直廊、曲廊 亭 起“点景”与“引景”作用 桥 作用:添景、隔景,视觉上扩大了空间 舫 将船的造型建筑化 榭 建于水边或花畔,借以成景。 轩 形似车厢的建筑物 园墙 隔景、漏窗、龙墙 6、匾额、楹联和石刻 匾额:悬在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