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热线风速仪
2.1概述
热线风速仪是利用放置在流场中具有加热电流的细金属线(或金属膜)来测量风速的仪器。它广泛应用于测量气体和液体的流动速度,也可用于流体的温度、密度和浓度的测量。
热线风速仪的原理性实验是1902年由希开沛尔(Shakepear)完成的。1914年,克英(King)提出了无限长热线和流体之间的热对流理论,推导出了著名的克英公式,从而奠定了热线风速仪的理论基础。在1929年德累顿(Dryden)等人将热线风速仪用在测量低速风洞气流的湍流度之后,它已被认定是测量风洞气流脉动的标准设备。
50年代初,客伐斯兹奈(Kovasznay)将热线技术用于超声速气流,而热线在跨声速流的应用却是70年代的事情。目前,热线(膜)技术已应用到液态金属流、两相流以及非牛顿流等特殊流动中。由于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扩展了热线风速仪的功能,通过信号分析,信号的自相关、互相关以及振幅概率密度分布等都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
热线风速仪的原理性实验是1902年中希客皮爱耳(Shakepear)在伯明翰开始的,限于技术条件,被迫中途停顿。到了1909年肯尼耳里(Kennelny)和累包钦斯基(Riabouchtnsky)等人先后都提出了电子风速仪的概念。随后就有不少学者对这一概念不断完善,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其中以1914年克英(King)关于无限长圆柱体和流体之间的热对流理论最有代表性。它为热线风速仪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后来热线风速仪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热线热膜风速计(简称HWFA)的理论基础诞生于1914年,这一年,克英(King)推导了无限长线在无限大流场中的热对流方程,并且给出了解。这就奠定了HWFA的理论基础。之后,人们致力于实现对平均速度的测量,其中包括对V型和X型探针型式的研究,以及对“恒温”和“恒流”两种工作模式的探讨。
1929年德雷顿(Drydew)和泼来涅尔(Planiol)把平均速度的测量推进到脉动速度和湍流度的测量,他们首先确定了恒流工作情况下的热滞后效应,并且发展了热滞后的电子补偿原理,从实践上实现了电子补偿线路。但是由于恒流流速计的热滞后效应大,电子补偿困难多,难以适应热膜技术的使用需要。特别是补偿本身还必须随流速而变,致使实际使用上存在着诸多不便,因而恒流流速计的发展在实际上困难重重,发展速度减慢。
1934年兹格勒(Ziegler)第一个制成了恒温流速计,恒温流速计热滞后效应小,反应迅速,频率响应也较宽,这使得HWFA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恒温流速计的真正发展是在50年代电子技术获得发展以后。目前已经出现了频率响应超过1MHz的恒温流速计,完全能够满足流体流动中各种频率成分的测量需要。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对恒温流速计的动态响应问题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频率响应实现最佳化的理论和实际的方波试验调节方法,这其中Freymuth和Fingerson的工作达到了较为完整的地步,形成了一套理论和调节方法。
与此同时,热线技术的另一个发展就是对各种专门量的测量应用。首先是对温度、密度、浓度的测量,因为热线的“制冷”效应并非仅仅与速度有关,二十质量流量的函数。其次是对极低速度的测量,因为极低速度下自然对流会干扰热线的正常工作。再次就是在可压缩流、超音速流、金属流、两相流、涡流中的应用研究。但在这些特殊流动中遇到的问题远比常规流场中多,许多问题还有待人们去研究解决。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数字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扩展了HWFA的信号分析能力。关联、频谱、振幅概率密度分布、高阶矩等量都能很容易地得到,HWFA具有连续测量信号的特点得到了充分应用。
但是Freymuth理论基础上HWFA仍然调节麻烦,使用不便,难于推广应用。1991年以北京大学盛森芝教授为首的研制小组研制成功的预移相型HWFA问世,1994年美国TSI公司购买了这一原理,并且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新的IFA300型研究用恒温流速计,使HWFA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峰。1990年六敏感元件涡量探针在德国问世,1999年新的修改型六敏感元件探针的制成并投入使用,给HWFA技术在复杂流场中的应用又增添了新的景色。
纵观HWFA技术多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到:HWFA技术是湍流研究最为成功的仪器,它曾为流动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LDV技术、PIV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HWFA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流动测试技术???
??? 盛森芝,徐月亭,袁辉靖.热线热膜流速计[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总之,热线技术为流体平均速度和脉动速度的测量作出巨大贡献,并且几乎垄断了紊流测量领域。即使在激光流速计迅速发展的今天,也仍然不失其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和其他测速仪器相比,它具有惯性小,频率响应宽,灵敏度高,对流场干扰小的优点;和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