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为提高重大职业中毒事件(以下简称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的程度,保护劳动者及公众健康,促进内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6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技术方案。 本技术方案适用于1辖区内发生的重大职业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1.组织机构与职责 按照《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调整充实应急办成员及应急队伍的通知》履行相关职责。 2.现场卫生学调查 2.1接报告 接到报告后应准确记录相关信息,详细记录接报告时间、报告人姓名、报告内容、报告单位,接报人员姓名等,同时应对事件发生的场所、工艺及现场情况进行了解和记载。 2.2职业中毒事件分级 属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的职业中毒事件: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属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的职业中毒事件: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 属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的职业中毒事件: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属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的职业中毒事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 2.3 现场调查 2.3.1调查目的:查明病因或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依据;控制中毒进一步发展;预测中毒的发展趋势;评价控制措施效果;进一步加强已有监测系统或为建立新的监测系统提供依据。 2.3.2 调查步骤 2.3.2.1组织准备:由应急快速反应队及相关人员组成现场调查组,在赴现场前应准备必需的调查表(有时需要根据现场初步调查结果设计调查表用于调查)、调查器材、现场预防控制器材、采样设备和相应的采样试剂、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照相机和个人防护用品、交通工具等。监测仪器:针对本市存在的职业中毒事件隐患,应准备各类可能导致职业中毒事件的毒物的现场快速检测仪(H2S、CO、SO2、CO2、Cl2、NH3、甲醛、苯系物)及大气采样器;个人防护用品:针对本市存在的职业中毒事件隐患,应准备各类可能导致职业中毒事件时所需的个人防护用品(防护服、防护眼镜、面罩、口罩、防护手套、防护鞋靴),而且必须能耐酸碱。 2.3.2.2对知情人进行事故发生过程调查:包括事故发生前的设施布局、状态,运行状况,泄露、喷射物的性质和状态,估计泄露喷射物的剂量和流向。 2.3.2.3对现场进行勘察:包括泄露喷射源的性质、位置,泄露、喷射物的气体面积和波及范围,泄露、喷射源周围环境情况,生态、动物、人员和敏感单位情况,当时的气候和风向等。 2.3.2.4对被伤害者进行伤害调查:包括被伤害者的基本情况和伤害情况,如部位、程度、症状、体征、影像学和功能检查结果。 3.现场处理措施 3.1现场分区 根据伤害源的性质、位置、周围环境情况、风向等现场情况对现场进行分区。并根据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的疏散距离划定人群疏散距离。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的疏散距离见图一。 表一 化学伤害事故现场分区的功能 图一 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中的疏散距离 3.2气体泄露 现场采取措施要考虑泄露口的压力、泄露孔的形状大小、泄露部位管壁的坚固性、泄露气体的可燃性、刺激性、腐蚀性和毒性。 (1)进入现场人员须穿戴好供气防毒面具及全身防护服。 (2)发生火灾者必须先用灭火器灭火,用水冷却管道、容器和钢瓶。注意容器爆炸和火伤。 (3)关闭泄露管道气阀或漏气钢瓶、容器阀门。 (4)无法关闭阀门的,可用湿布封堵或缠绕泄露部位。 (5)使用排风机排气体至空旷地方,或用雾状水驱散、吸收泄露气体。 3.3液体泄露 现场采取措施时要考虑泄露口的压力、泄露孔的形状大小、泄露部位管壁的坚韧性、泄露液体的刺激性、腐蚀性和毒性。 (1)进入现场人员须穿戴有面罩、胶皮手套和长筒靴的封闭形、不渗透材料制作的防护服。 (2)切断泄露管道中的气流或关闭管道、容器的阀门。 (3)无法关闭阀门的,可用棉布、胶带封缠或管卡封堵泄露部位。 (4)用砂、土覆盖或吸收已经泄露的液体。 (5)用砂、土、水泥、熟石灰堵拦泄露的液体或开沟引流。 (6)使用泛效中和剂“三合二[3Ca(OCl)·2Ca(OH)2]”中和泄露液体。也可用漂白粉、氯胺中和。 (7)根据酸碱中和原理,使用弱酸、弱碱中和。 (8)使用水泥、石灰固化。 3.4固体污染 固体污染是指偶然性抛洒或人为投放的化学有害物质。 (1)现场处理人员需戴胶皮手套和口罩。 (2)清扫入容器,挖坑中和深埋。 (3)地面用水冲洗、稀释和中和。但需防止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4)不能清扫的,可用湿棉团搽粘并挖坑中和深埋。 4.现场急救处置和治疗指导

文档评论(0)

阿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