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课件.ppt

不同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同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家长的无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 ;各年段孩子的身心特点 ;各年段孩子的身心特点 ;3—6岁的童年期; 特点二:自我意识有了初步的发展。 童年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 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 从简单、笼统地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特点三: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活动的4种类型: 运动抑制:学会抑制某些行动,学会停止动作; 情绪抑制:即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认知活动抑制:即能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应; 延迟满足: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特点四:同伴关系有所发展。 同伴关系——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别伙伴;幼儿的友谊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裂。 儿童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成人世界和同伴世界。 同伴关系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 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特点五:第一反抗期的出现。 自立欲求与反抗——从对母亲的全面依赖状态,向一定程度的自立发展。 “我自己做” “对父母说—不—来反抗” 第一反抗期:幼儿3-4岁时出现 自我发展的正常现象。;本阶段主要问题:安全感得不到满足 主要表现:以行为障碍为主,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攻击或退缩行为等等 主要原因:大脑皮层功能尚未完善,内抑制力较差,大脑的分化能力不足。儿童遭受惊吓后,情绪很容易泛化。;如何应对? 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培养其独立性 ;6—12岁的少年期;特点二:自我评价能力日趋发展。 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特点三:亲子关系的变化。 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减少; 父母处理儿童日常问题的类型的变化; 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的逐渐减少。; 特点四:儿童伙伴集团开始形成。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1、2年级)——依从教师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3、4年级)——伙伴协同(按照接近关系、外在因素相似性、个人需求的雷同性组成团伙并经常在一起活动) 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小学5、6年级)——伙伴交往:价值观、威信和地位、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特点五:出现欺负与被欺负。 欺负是儿童之间,尤其是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男生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 理论解释: “竞争假设”: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 “外部特异性假设”:儿童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而受欺负; “依恋理论” :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 “心理理论”: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也可以说是儿童头脑中形成的一整套理解别人思想、感情和动机的方式。较好把握他人心理而喜欢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儿童。;本阶段主要问题:厌学等 主要表现:自卑、焦虑、对抗等 主要原因: 1、学前期不良教养的影响 2、入学后成人(特别是教师)的错误对待 3、教育宗旨的偏离;如何应对? 一、学会学习 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二、培养良好的品行 ;12—18岁的青春期;特点二:自我意识的发展。艾里克森,发展角色统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自我形象 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自我评价 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自我中心倾向,过分夸大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特点三:情绪变化特点 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疾风暴雨”式的; 青春期躁动: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欲望。 ; 特点四:第二反抗期的出现。 1.主要表现为:   (1)硬抵抗: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2)软抵抗: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3)反抗的迁移:迁怒于其他成人。 形成原因: 生理:生理成熟与半成熟之矛盾; 心理:对父母的依赖和自我独立欲求; 社会:责任感与独立自主的人格追求的矛盾。;特点五:人际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寻求知心朋友。标准:志趣相同,烦恼相似,性格相近,能相互理解。性别上:先疏远、后接近。 与父母的关系:看到父母的很多缺点,但应受到尊重。 与教师的关系:权威地位下降。 初中生喜爱的教师的一般特点

文档评论(0)

130****866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