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研究第六章.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古代诗歌中的言意关系;《楞严经》里说:“以指指月示人,而指非月也。” 《圆觉经》里也说:“以指指月,指非是月。” 意即指月亮的手,不是月亮。这个说法是深刻的。 作诗和读诗也是如此,在诗歌里,“言”就相当于“手”,“意”则相当于“月”。 ;对于作诗者来说,用手去指月亮,要指的目标是月亮,而不是这只手;也就是说,如果诗人只注重语言的装饰、锤炼,而没有表现出丰富的意外之意,那么这样的诗,绝不是好诗。 对读诗者来说,我们不要拘泥于这只手,而要顺着手指的方向,去看月亮。也就是说,我们作为读者,一方面要重视诗歌的语言表达,体味诗歌的语言技巧,但不能停留于此,还应发挥我们的能动性,去体会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无穷意味。;话虽如此,但又不能因为对“意”的重视,而忽略言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以及丰富的含蕴,都是通过精当完美的语言来表现的。如果缺乏深厚的语言功夫,再好的意义也难以得到顺畅的表达,何况文学的的功用又不仅仅局限于意义的表达,除此之外,它还有以情感人、以象动人的审美要素。所以,中国古代诗学非常重视”言“、“意”关系的探讨。;中国古代哲人认为,语言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是有局限性的。人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曲折、隐微的,有一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用语言说不出来,或说不清楚,或说不充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不尽意”。;既然“言不尽意”,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情感呢?我们的古代哲人发现,借助于“象”,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周易·系辞传》有一段话: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言。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这段话包含了这样的意思:语言不能表达或表现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可以表现得清楚,可以表现得充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很深刻的思想。;魏晋之际的天才哲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里,进一步申发了这种理念: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这段话的逻辑性很强,环环相扣,比较详尽地指出了言、意、象这三者的关系,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意,其次是象,最后是言。也就是说,言只是达意的一种手段,为了更好地达意,所以立象以尽意。从创作的角度看,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意” —“象” —“言”;从阅读的角度看,其接触的先后顺序则是 “言” — “象” — “意”。;由此可见,言、象、意三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六朝时期,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提出“窥意象而斤”的说法。 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含意之象。在客观物象之中融入了主体的某种情感,某种意旨,形成意与象的结合,这样的象就被称为“意象”。;一、意象的分类 1、概念性意象。这种意象使用频率很高,其主要特点是形式简洁、内蕴丰厚,具有传承性、象征性,包容性,便于诗歌的传播和接受。比如浮云、孤松、流水、猿啼、寒蝉、归鸟、孤舟、明月、夕阳,以及梅、兰、竹、菊等,这些词语,由于一代一代的传承和意义积淀,其内涵逐渐被固定下来。;2、描述性意象。像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整首诗都是描述性的语言,借花落、静夜、空山、鸟鸣写作者宁静、悠闲的心态。单独一个“桂花”、一个“春山”,似乎还不足以构成意象,从中还不能准确体察作者的意旨,只有把这个描述性的过程按基本单元加以综合,意象才得以构成。例如,只有把“夜静春山空”一句话读完,意象的基本意义才能展示出来。 ;3、象征性意象。如柳宗元的《感遇》: 旭日照寒野,鸒斯起蒿莱。啁啾有余乐,飞舞西陵隈。回风旦夕至,零叶委陈荄。所栖不足恃,鹰隼纵横来。 整首诗都是一种象征,这是柳宗元刚被贬到柳州时所写的一篇作品。诗中的鸟儿即是诗人自己的缩影。整首诗读完之后,其象征的意义才得以显现,所以可称之为象征性意象。;杨柳:象征别情、乡愁 鸿雁:象征淹滞、羁游 猿啼:象征羁愁 浮云:象征漂泊 惊鹊:象征无所归依 鱼鸟:象征隐逸生活;4、比喻性意象。这类意象较为常见,其构成单位也较为短小,具体,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都可以承担。像李煜的《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贺铸《青玉案》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4、除上述三种外,还有人提出通感性意象,也就是用通感形象使感情具体化。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最强音符的时候,就用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来比况。琵琶声是诉诸听觉的,但白居易在这里把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感受,使其既有声又有象,让读者从视觉形象里回味那种听觉感受。;二、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言、象、意 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指出:“诗有三尽:景尽情不尽,语尽意

文档评论(0)

开心就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