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口服给药的吸收药剂教研室.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Main contents;第一节 注射给药;一、注射给药的途径与药物吸收;是将药物注射到骨骼肌中。肌内注射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先经注射部位的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所以药物的起效比静脉注射稍慢。;3.皮下与皮内注射 (1)皮下注射 将药物注射到疏松的皮下组织中。由于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速度低,药物吸收较肌肉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时可采用皮下注射。 (2)皮内注射 将药物注入真皮下。吸收差,只适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 4.动脉内给药 将药物直接注入动脉血管内,不存在吸收过程和肺首过效应。可使药物靶向特殊组织或器官。较少使用。;5.腹腔注射 药物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可能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6.鞘内注射 将药物直接注射到椎管内,可克服血脑屏障,使药物向脑内分布。 由此可知,药物以静脉注射于血管中吸收最快,从肌肉注射部位的吸收次之,而以血管少的皮下注射部位的吸收最慢。;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2).注射给药的首过效应 在注射部位或其附近,能受非特异性水解酶等影响而分解的药物,即产生首过效应的药物,即使不通过肝脏,其吸收速度以及吸收以后组织内的药物分布,亦可受到严重的影响。 如海他西林(Hetacillin)肌注后30min内,只存有少量原形药物,大部分变成了氨苄青霉素,其血药浓度高峰比直接注射氨苄青霉素延迟1~2h出现。;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采用何种途径吸收,取决于药物理化性质如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既能进入毛细管,也能进入毛细淋巴管,由于血流量大大超过淋巴流量,药物几乎全部由血管转运。分子量大的药物难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壁上的微孔,主要通过淋巴吸收。 但对于混悬型注射剂,药物的溶解速度受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度影响。 体液中含有蛋白质等大分子,它们可能与药物结合,使扩散通过生物膜的游离药物浓度降低。;3.剂型因素 溶液型注射剂:有些难溶性药物,加入乙醇、丙二醇、甘油等非水溶剂。 一些药物的pH常被调节而偏离生理条件 渗透压也会影响血管外注射 溶剂影响 油为溶媒、高分子附加剂 混悬型注射剂 乳剂型注射剂 微粒型注射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皮肤的基本结构 ;1.表皮;2.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和皮下脂肪组织之间。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存在于其中。 真皮之中??存在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透皮贴剂的主要吸收部位在真皮。 此外,真皮内尚含有大量电解质和水分,并有丰富神经末梢。;3.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囊、汗腺、皮脂腺,为透皮吸收次要途径。但一些离子型药物和水溶性药物,难于通过富含类脂的角质层,皮肤附属器是该类型药物通过皮肤的主要通道。 4.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是一种脂肪组织,主要成分为六种脂肪酸:肉豆蔻酸、油酸、硬脂酸、亚麻二烯酸和十六碳烯酸。皮下组织可作为脂溶性药物的贮库。;2.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2.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药物通过皮肤吸收途径 ;表皮途径即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这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在这条途径中, 药物有两种途径扩散通过角质层 (1)穿过角质层细胞到达活性表皮 (2)也可以通过角质层细胞间到达活性表皮。 由于角质层细胞扩散阻力大 , 所以,药物分子主要由细胞间扩散通过角质层。 ;药物通过皮肤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皮肤附属器吸收 , 即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的穿透速度要比表皮途径快 , 但皮肤附属器在皮肤表面所占的面积只有 0.1% 左右 , 因此,通过皮肤附属器不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人种之间皮肤渗透性的差异可能存在。白人皮肤 对刺激物的反应较黑人强 , 在白人和黑人的前臂皮肤上使用组胺 ,白人的 皮肤较快地出现荨麻疹反应 ,这可解释为白人 皮肤渗透性大; 同样,14C 氟轻松在黑人皮肤中的渗透性 小于在白人皮肤中的渗透性。 婴儿没有发达的角质层,皮肤的渗透性比较大。;皮肤水化能改变皮肤渗透性。水化的角质层密度降低,渗透性变大。; 此外皮肤表面寄生许多微生物,对药物有 降解作用。 皮肤对药物有代谢作用,药物在酶的作用下发 生氧化、水解、结合和还原等。 药物在经皮吸收过程中可能会在皮肤内产生 积蓄;环境相对湿度亦可能影响角质层含水量。在非常低的相对湿度下,皮肤变得干燥、无弹性 , 当环境相对湿度高时皮肤变软。 皮肤的屏障作用在皮肤病变时发生破坏 溃疡、破损或烧伤等创面上的渗透性可能增加数倍至数十倍;2. 剂型因素 ;3.药物分子形式的影响 分子型的药物较易透皮吸收,离子型的药物不易透皮吸收。 4.油/水分配系数的影响 用于透皮吸收的药物在水中及在油中的溶解度最好比较接近。一般来说

文档评论(0)

celkhn03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