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作编辑心法练习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7 《實作編輯心法練習簿》18 知產力:「編輯2.0世代」必備的企劃能力之十 「我們的社會,就處於轉型期中。……無論現在或未來,最 關鍵的經濟資源一定是『知識』。 創造財富的活動,不在於籌謀生產所需的資本,也不在於勞 力的付出,所有價值的創造,都由『生產力』與『創新』來創造, 這兩者都是運用知識於工作之上。」 「……知識,是拿來用的。」*註1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後資本主義社會》 「知識就是力量。」 ──20世紀中葉,台灣公共場所的標語 親愛的朋友: 若有人問起:「做為網路時代的編輯,企劃一個案子時,究竟該擁有那些必備的能力,才能幫助自己有較多的機會脫穎而出?」答案很可能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我曾自以為是地整合個人經驗、再加上觀察周邊高手的作為和閱讀所得,總結成前述九種能力。按理說,若能善用其中一二,已足堪大用。但我覺得似乎還有未盡之意,不予補實,思慮難免有欠周延,所以決定續談「知產力」。 1. 何謂「知產力」? 「知產力」即「知識的生產力」的簡稱。 蹦出這樣一個怪名詞,也許有人並不以為然,因為知識就是知識,有需要跟「生產力」糾纏不清嗎?把知識和生產力放在一起談,對堅守傳統的人而言──越線了。 但,這個命題實在值得推敲。追根究柢要追問的是:求知的目的是什麼?梳理清楚之後,再問知識與生產力的關係,就不會顯得突兀了。 在第8信<關於「學習」>中,我曾試著申論,而提出的觀點是「求知的目的,首在找到自己的最愛,然後全力以赴」。一旦專注於所愛,在所愛之上建構一生立足所需的知識,我們譜寫的人生樂章,於焉而成。至於,動不動聽或能否事有所成,就得各憑際遇了。然而,所求得的知識具不具生產力,很可能是人生勝負之所繫,希望在這封信裡,能找到部份答案。 「知識需不需要具有生產力」這命題之所以產生歧義,緣於我們對「知識」的定義,看法迥異。 彼得.杜拉克在《後資本主義社會》書裡,從「知識史」的角度切入,理出知識演化的脈絡,整本書都在說明我們邁向新型態的「知識社會」之不可逆。 以下,我試著用最簡潔的文字,來描繪他的思想之跡,但短短數百字,恐難盡其意,想真正了解他思想真髓的讀友,請親炙原著。 杜拉克所述的大意如下:*註2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的功能只在促成個人在智慧、道德與精神的成長」,而他最強勁的對手普羅塔格拉斯(Protagoras)卻認為,「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使人更能有效掌握要說什麼及要怎麼說」,並由此發展成邏輯、文法與修辭的「人文教育」的基礎。他們雖也重視「技術」的價值,但他們眼裡,技術仍非知識,它只侷限於特定用途,算不上是普遍原理。 東方的先聖先哲也一樣,「對於知識是指什麼,有強烈不同的意見,但對於知識不是指什麼,卻有完全相同的看法。對他們而言,知識不是『工作技能』,也不是『實用利器』,『實用利器』不是知識,而是『技術(藝)』」。在這樣的背景下,技術常被視作為一種「秘技」(mysteries),藉由師徒來傳承的。 但是,從1700年以後,隨著新辭彙「科技」(technology)的出現,世界開始變得大不同。Technology這個字是由techne和logy合成,前者是指「技術的奧秘」(the mystery of a craft skill);後者就是有組織、有系統、有計劃的知識。 「知識」的新詮釋,終於引發社會全面的覺醒: 1747年,第一所土木學校在法國創設; 1751-1772年,狄德羅(Denis Diderot)與達冷貝(Jean d Alembert)編纂《百科全書》。這部名著的根本思想是:每行技術要產生效用,就要有系統、有計劃地運用知識去分析使用的工具、製程和產品,也就是「技術知識化」,讓沒有拜師學藝的人,也能經由學習成為技術人才。 1770年前後,第一所農業學校在德國創設; 1776年,第一所礦冶學校在德國創設; 1794年,第一所綜合技術學校在法國創設; 1750-1800年間,英國的專利特許制改為註冊登記制,鼓勵運用知識發明新工具、新產品,創造財富; 1809年,第一所現代大學(柏林大學)在德國創建; 1820-1850年間,醫學教育與實習合一,成為有系統的科技; ………。 不斷進步的科技力量,就這樣把我們一步步帶往全新的階層,在不同進展的背後,啟動的引擎都是「知識」。我們目睹光是《百科全書》的貢獻就足以讓人瞠目結舌,他們「蒐集、編纂、出版流傳千年的秘技,把經驗轉為知識,把『以心傳心』轉為書本學習,把秘訣轉為方法論,把熟能生巧轉為應用知識」。到了現代,知識更加專精,「學科把『技術』轉化為方法學,像是工程分析、科學方法、計量法、病因診斷法等。每一方法學都把『特殊經驗』轉化為法則體系,每一法則體系都把未被發現的事實轉化為資訊,每一資訊都把技術轉化為可教可學的東西…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