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敷贴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课件.ppt

天灸(敷贴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灸(敷贴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 疾病的产生多为经脉阻滞、气血不通所致。《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汇集点, 也是外界邪气的侵入点, 疾病的反应点, 中药外治的治疗点。; 穴位敷贴疗法就是根据人体奇经八脉与人体脏器的相关性,结合中医理论,用中医外治方法达到治疗脏器疾病的方法。 优点是用药量小,经济方便,长期应用无明显毒???作用,既能治疗常见疾病,又能保健养生,长期使用还能益寿延年。 ; 中药穴位敷贴: 一方面通过间接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调整阴阳平衡,以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和缓解症状的目的。 另一方面,即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敷贴于相应的穴位之后,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 现代医学证明,药物从体外作用于人体穴位,皮肤、神经、血管、淋巴管等均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一些中药能够刺激皮肤,穿过毛孔,不断进入淋巴液、血液而发挥其药理作用。 ;敷贴疗法的相关理论; 一、敷贴疗法的理论渊源 二、敷贴疗法的适应症 三、敷贴疗法的禁忌证 四、敷贴疗法的药物及穴位选取 五、敷贴疗法的常用剂型 六、敷贴疗法的注意事项 七、敷贴疗法的现代机理研究 八、敷贴疗法的前景展望 ;一、敷贴疗法的理论渊源; 《黄帝内经》中,有关药物治疗的内容甚少,但其中中药外治法的记载却有不少,如《灵枢·经筋》篇提到:“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意思是用马膏、白酒和桂的桂酒,外敷面部两侧,来治疗口僻,即口眼歪斜。只是尚未提到穴位。 ; 晋代,药物敷贴疗法的应用已相当普遍。一般认为,明确提到并记载较详的当属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即醋)和之,涂背上(相当大椎穴或背俞穴)”。并常用阿是穴作为外敷药物之处。 ; 至隋唐,比较重视刺激性药物的穴位敷贴如《备急千金要方》提到:用旱莲草椎碎,置于掌上,当两筋中(相当于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然而亦有非刺激性药物穴位敷贴的内容,如《外台秘要》就有较多敷贴疗法的载述。 ; 宋代的多种医学等著,诸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南阳活人书》都有穴位敷贴疗法的记载。如《普济本事方》中指出:“治妇人生产数日不下及胞衣死胎不下者”,“用蓖麻子七粒,去壳研如泥,涂足心(相当于涌泉),才下,便急洗之”,并介绍一病例。 又如《南阳活人书》,以葱白烘热敷脐上,治“阴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缩,六脉欲绝者”。; 明代,对穴位药物敷贴法收载较多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如提到“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溺而下,数日即愈。象山民人患水肿,用此有效”。证明敷贴之法来自民间,但确有效验。 另如以磁石末调面敷于囟上(百会)治“大肠脱肛” 用吴茱萸贴足心(涌泉)治疗口舌生疮等。不一一枚举。; 清朝是我国传统穴位敷贴疗法普遍应用和全面总结时期。如清政府组织撰写的《医宗金鉴》,就有采用葱白捣烂加麝香少许敷脐,以治疗小便癃闭点滴难出之证; 敷贴疗法亦见于民间,如赵学敏的《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二书,广泛收集了民间走方医的治疗经验,其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贴的验方。 刊行于1805年的《急救广生集》(清·程鹏程纂辑,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我国第一部外治专书,汇集了清·嘉庆前千余年的外治经验,其中不乏穴位敷贴之法,仅以神阙一穴而言,就有何首乌贴脐中治自汗,五倍子贴脐治盗汗等。 ; 晚清一代外治宗师吴师机,他集历代诸多外治法之大成,并大量搜集民间的外治偏方、验方,通过其本人的反复医疗实践,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总结,撰写出《理瀹骈文》一书。该书不但载有用以穴位敷贴的各种不同剂型,诸如膏、丹、丸、散、饼、栓、泥等以及各种验方,而且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角度进行了颇为精辟的阐述。 ; 吴师机指出:“膏药贴法,不专主一穴”,如“膏药治太阳经外感,初起以膏贴两太阳、风池、风门、膻中穴,更用药敷天庭”(《理瀹骈文·略言》)。 他常用中药熬制成多种剂型的

文档评论(0)

132****57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0432333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