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应用 分离纯化酶、 抗原、抗体 分离纯化核酸 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 基质 纤维素、聚丙烯酰胺凝胶、 sepharose、sephadex 聚焦层析(Chromatofocusing) 该法是在等电点聚焦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依据是等电点的差异和离子交换行为。蛋白质按其等电点在pH梯度环境中进行排列的过程叫做聚焦效应。 原理 pH梯度的形成(由多缓冲剂和多缓冲交换剂形成)是聚焦效应的先决条件,如果一种蛋白质加到已形成pH梯度的层析柱上时,由于洗脱液的连续流动,蛋白质将迅速地 迁移到与它等电点相同的pH处。从此位置开始,该蛋白质将以缓慢的速度进行吸附、解吸附,直到在等电点pH时被洗出。在聚焦层析过程中,一种样品分次加入时,只要先加入者尚未洗出,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聚焦,剩余样品还可以加到柱上,其聚焦过程都能顺利完成。 1、pH梯度的形成 2、蛋白质行为 3、聚焦效应 层析时的聚焦效应示意图 pH梯度溶液的形成示意图 蛋白质1(pI=7) 蛋白质2(pI=8) 流速 移动速率 几种主要层析方法比较 二 、 电泳技术 电泳的一般原理 电泳技术的分类 电泳的影响因素 常用电泳技术 电泳的一般原理 电泳是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许多生物分子都带有电荷,其电荷的多少取决于分子组成、性质及其所在介质的pH。如果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结构组成不同,在某一pH溶液中,各组分所带电荷性质、电荷数量不同,加之其分子量不同,在同一电场的作用下,各组分泳动的方向和速度也各异,而达到分离鉴定各组分的目的。 电泳分类 (一)按原理分四种 1.区带电泳: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泳技术。2.自由界面电泳: 这是瑞典Uppsala大学的著名科学家Tiselius最早建立的电泳技术,是在U形管中进行电泳,无支持介质,因而分离效果差,现已被其他电泳技术所取代。3.等速电泳:需使用专用电泳仪,当电泳达到平衡后,各电泳区带相随,分成清晰的界面,并以等速向前运动。4.等电聚焦电泳:由两性电解质在电场中自动形成pH梯度,当被分离的生物大分子移动到各自等电点的pH处聚集成很窄的区带。 (二)按支持介质的不同可分为: 1.纸电泳 2.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3.琼脂凝胶电泳 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三)按支持介质形状不同 1.薄层电泳 ; ? 2.板电泳 ;? ? 3.柱电泳。 (四)按用途不同可分为:1.分析电泳; 2.制备电泳;? 3.定量免疫电泳; (五)按所用电压不同可分为: 1.低压电泳:100V~500V,电泳时间较长,适于分离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2.高压电泳:1000V~5000V,电泳时间短,有时只需几分钟,多用于氨基酸、多肽、核苷酸和糖类等小分子物质的分离。 (六)按pH的连续性不同可分为: 1.连续pH电泳:如纸电泳、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2.非连续pH电泳: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 电泳技术分类(按实验装置分类) 纸电泳 薄膜电泳 凝胶电泳 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泳 三、影响电泳的因素 (一)带电颗粒的物理性状 (二)支持物介质: (三)缓冲溶液(pH 离子强度) (四)电场强度: (五)电渗现象: (六)焦耳热对电泳的影响 四、常用电泳技术 1、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GE) 3、SDS、PAGE等电点聚焦 3、琼脂糖电泳 4、毛细管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 凝胶聚合反应及催化系统 ? 不连续PAGE ? 可产生的三种效应: 电荷效应、 分子筛 效应、 浓缩效应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GE ),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单体的丙烯酰胺(CH2=CHCONH2 Acrylamide)和甲叉双丙烯酰胺(CH2(NHCOHC=CH2) 2 N,N’-methylenebisacrylamide)聚合而成,这一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