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现状,强调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标准对
我国当前大规模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文中着重介绍新近编制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 (CCES01 -2004 ,2005 年修订版 ) 中有关耐久性
设计部分的基本考虑以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1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现状
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逾百年。 早期的混凝土结构数量很少, 钢筋混凝土材
料在一般大气环境中的性能劣化过程又很长, 所以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在很长的时期内一直
未能得到足够注意。混凝土结构在桥梁、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中的大量应用是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二战以后)起步的, 60 年代起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业高速发展,开始大范围地使
用除冰盐来融化冬季道路上的积雪,到 70 年代初,始料未及的因氯盐(海水、海洋盐雾及
除冰盐) 引起钢筋严重锈蚀和混凝土被钢筋锈蚀而胀裂、 剥落的现象大量出现, 这才引起西
方国家工程界和政府的重视。 耐久性问题一旦暴露往往已为时过晚, 就得被迫花费大量资金
不断进行修理、加固直至拆除重建,严重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过早终结工程的使用寿命。
以美国的混凝土桥梁为例,虽然耐久性设计方法和设计标准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一再改进
提高,使得新建桥梁的设计使用寿命已能达到设计所要求的 75~ 100 年以上, 已建桥梁中需
限载通行的桥梁比例也因旧桥的不断拆除有所递减, 但每年用于桥梁维修与更换的费用仍在
增加。美国每年用于基础设施工程修理的费用相当于这些工程资产总值的 10%。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比发达国家晚数十年, 但却面临着更为
严重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 首先,我国设计规范中规定的耐久性设计标准从一开始就甚
低于西方国家, 而且几十年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改变; 其次, 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有着重大
影响的施工质量又最为薄弱。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主要取决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与混
凝土的密实性, 后者常通过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和混凝土最大水胶比加以体现。 以一般露天
环境中受雨淋的混凝土构件为例, 我国的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一直规定主筋保
护层的最小厚度为板 15mm,梁柱 25mm(2003 年施行的新规范才提高到板 20mm和梁柱 30mm,
在行业标准 SL/T191-96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分别为 25mm和 35mm)。对于这种环
境,美国规范则一直要求最外侧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对梁、板、柱均为 38mm(当钢筋直径大
于 16mm时为 50mm),由于最外侧的钢筋通常是箍筋或分布筋,所以主筋的保护层厚度一般
不会小于 50mm。保护层厚度大一倍,钢筋开始发生碳化锈蚀的使用年限约可增长 3.2 倍。
因此在混凝土密实性相同的前提下, 按我国规范设计的构件钢筋开始发生锈蚀的年限, 大概
仅及发达国家的 1/3 ~ 1/4 。至于配筋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 我国规范至今仍为 C15,而欧
美等发达国家至少已提高到 C25 或 C30,日本的新规范更要求百年设计寿命建筑物的混凝土
最低强度等级为 C45。碳化引起钢筋严重锈蚀的现象本来不难避免,但在我国却已是十分普
遍。
相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