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弃守大宁的再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明朝弃守大宁的再分析   [摘要]明朝初期在北部边疆设置了众多边卫,但在永乐朝后相继撤守,大宁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作者在本文中先介绍了大宁兴废的前因后果,然后从气候、后勤等方面史料入手分析最终大宁撤守的客观原因。最后得出大宁最终撤守的根本原因是气候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大宁;明代;气候变化   一、引言   公元1403年,明朝撤守大宁后,造成了明王朝北部边疆的防御真空,给明朝北部边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历来为人所诟病。而大宁撤守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传统上多认为撤守大宁是明成祖朱棣为了“酬劳三卫”,将此事归结为政治事件,原因也归结为政治原因。随着历史研究的进步发展,气候、后勤等因素越来越多的被考虑进来,一些新观点也随之产生。邹逸麟的《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退役和气候寒暖变化》提出了“十五世纪初诸卫内迁的根本原因是北方地区气候转寒、环境恶化造成的”的观点。张士尊的《弃守大宁与明代北部边疆结构的失衡》认为后勤是大宁撤守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继续深入分析大宁撤守的气候、后勤等客观因素对撤守大宁这一事件造成的影响。   二、大宁的建立、地位变迁以及最后结果   大宁地处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明史?列传五》记载:“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是明王朝初期唯一的处于长城以北的军事据点[1],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明王朝最早在大宁驻军,是为讨伐故元太尉纳哈出这一军事行动做准备。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开始明朝征发民夫运输军粮到大宁,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于此修筑城池并派兵驻扎。[2]其后明朝多次大规模军事行动都把大宁当作一个重要的基地。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宋国公冯胜征讨纳哈出时便是先进驻大宁,待粮饷准备充足后率领大军进军金山大败纳哈出。[3]次年(公元1388年),永昌侯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征,也是从大宁出兵。[4]由此可知,大宁对于当时的明朝是进攻北元的重要据点,若想要打击残元势力,驻军大宁是必不可少的。   大宁的职能不光有打击残元的军事作用,更有安置故元降人的政治作用。而且是洪武后期安置故元降人的主要地方,其中大宁前卫、后卫、全宁卫就以归附人为主建成。[5]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故元降臣捏怯派遣使者向明朝请求赐予粮食,于是明廷从大宁调拨粮食赐予捏怯。[6]同年八月,捏怯被杀部下溃散,明廷也是将他们安置到大宁的全宁卫居住。[7]   洪武二十九(公元1396年)年,宁王上奏明廷,“骑兵巡塞,见有脱辐遗于道上”[8]所谓“脱辐”是指脱落的车轮上连结车辋与车毂的直条,宁王朱权以此推测北方的蒙古诸部正在进行活动。于是明廷挑选精锐抵达大宁和全宁两地备边。[9]次年(公元1397年),明太祖颁布诏令“备边十事”,意在加强北方边境的军事力量以应对北方草原的异常。其中特别强调了斥候的使用,以提高北部边境的预警能力。[10]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又下令命北疆明军不可轻易出战,而是要“彼此相护,首尾相救”,稳固防御。[11]而这种防御的结果是主动权开始向南下的蒙古部落倾斜,“不寇大宁,即袭开平,度其人马不下数万,岂可不为之虑?”[12]南下的蒙古部落可以自由在开平、大宁两个地方选择其一,而明朝则只能分别加强两地军备。在小冰期时代的客观环境下,等于又多了一笔负担。且大宁地势并不十分利于防守。若是在风调雨顺、国力允许的情况下,也许不算负担,甚至可以以此为据点达到“横扫北方,永靖沙漠”的目的,但若是作为防御据点则并不十分合适。因为气候恶化的关系,大宁的讨伐残元据点的职能无法发挥。但是鉴于其安置故元降人的职能,并且与辽东都司、山西行都司构成防御蒙古的整体性防御体系,明朝依然勉力维持。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清君侧”,“靖难之役”爆发。大宁首当其冲,朱棣曾言:“大宁军马不散,终为吾后忧”[13]于是便用计攻下大宁,大宁军民最后皆归附朱棣靖难,大宁遂空。[14]靖难结束之后,朱棣曾试图恢复大宁,于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命兵部复设大宁、营州、兴州三卫。[15]但很快就“徙行都司于保定”,从此明朝经营十余年的大宁诸卫撤守,并再也未曾恢复。   三、大宁以及明朝初年的气候条件:   明朝因为处于“小冰期”,气候恶劣,自然条件相比其他处在温暖期的王朝来说要恶劣不少。[16]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时,明太祖曾感慨“四方水旱相仍”,[17]次年因为灾害严重而“减膳素食”。[18]据统计,明朝在洪武年间因为水旱灾害下诏减免、折输税赋就达二十多次。[19]在以农业为主的明朝,长时间的自然灾害必然会导致明朝的国力受损。在接连不断的灾害下,明朝有些地区的农民甚至已经放弃了耕作[20],故而明太祖下令“命户部遣人材分诣各县,督其耕种,仍令籍其丁男所种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