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提纲.doc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提纲 概论 exp 以自然常数e为底的指数函数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特点 (作业第一题) 定义: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 特点: 必须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 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有限,但是业务量却增加很快 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移动通信设备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工作方式 单工通信:交替接收和发送 半双工通信:必须按下讲话按钮才能发送(按下按讲开关,发射机才工作,而接收机总是工作) 全双工通信:可以同时进行消息传输 数字通信系统的优点 频谱利用率高,有利于提高系统容量 能提供多种业务服务(电话通信和数据业务),提高通信系统的通用性 抗噪声,抗干扰,抗多径衰落能力强 能实现很好的网络管理 容易加密,保密 可降低设备成本以及减小用户手机的体积和质量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相邻小区不允许使用相同的频道, 否则会发生相互干扰(称同道干扰)。 为此, 把若干相邻的小区按一定的数目划分成区群 (Cluster), 并把可供使用的无线频道分成若干个(等于区群中的小区数)频率组, 区群内各小区均使用不同的频率组, 而任一小区所使用的频率组, 在其它区群相应的小区中还可以再用, 这就是频率再用。 5.移动通信网的分类 6.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在日益紧张的频率资源背景下发展起来) 采用的基本技术是频率共用技术。 主要做法: 1、把一些分散建立的专用通信网集中起来,统一建网和管理,并动态地利用分配给它们的有限个频道,以容纳更多的用户。 改进频道共用的方式。按下按讲开关才能占用一个频道,松开就释放。 集群通信系统属于专用移动通信网,集群系统主要以无线用户为主。 集群系统都具有通话限时功能。 集群系统目的:尽可能地提高系统的频率利用率,以便在有限的频段内为更多的用户服务。 集群通信系统一般采用半双工(现在已有全双工产品)工作方式,一对移动用户之间进行通信只需占用一对频道。 蜂窝通信系统都采用全双工工作方式, 因而,一对移动用户之间进行通信,必须占用两对频道。 在蜂窝通信系统中,可以采用频道再用技术来提高系统的频率利用率; 而在集群系统中, 主要是以改进频道共用技术来提高系统的频率利用率的。 集群系统的控制方式有两种, 即专用控制信道的集中控制方式和随路信令的分布控制方式。 ※集群方式:消息集群(每一次呼叫通话期间, 一次性地分配一对无线频道,脱离时间约为6 s);传输集群(在通话中, 每按一次PTT开关就重新占用频道一次);准传输集群(是传输集群和消息集群的折中方案: 一方面(和消息集群相比)把脱离的时间缩短为0.5~2 s; 另一方面(和传输集群相比)在每次PTT松开之后增加0.5 s的保持时间, 然后释放频道。);p13 在移动信道中, 发送到接收机的信号会受到传播环境中地形、 地物的影响而产生绕射、 反射或散射, 因而形成多径传播。 多径传播将使接收端的合成信号在幅度、 相位和到达时间上发生随机变化, 严重地降低接收信号的传输质量, 这就是所谓的多径衰落。 ALOHA随机多址方式,载波检测多址(CSMA) 系统容量CDMA>TDMA>FDMA 9.移动通信抗干扰措施是,主要有: ·利用信道编码进行检错和纠错(包括前向纠错FEC和自动请求重传ARQ)是降低通信传输的差错率, 保证通信质量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 ·为克服由多径干扰所引起的多径衰落,广泛采用分集技术(包括空间分集、 频率分集、 时间分集以及RAKE接收技术等)、 自适应均衡技术和选用具有抗码间干扰和时延扩展能力的调制技术(如多电平调制、 多载波调制等); ·为提高通信系统的综合抗干扰能力而采用扩频和跳频技术; ·为减少蜂窝网络中的共道干扰而采用扇区天线、 多波束天线和自适应天线阵列等; ·在CDMA通信系统中, 为了减少多址干扰而使用干扰抵消和多用户信号检测器技术。 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11.Um接口协议模型举例(习题里说画出空间接口协议模型!!!) 12. 数字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口, 也采用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的概念来规定其协议模型。 这种模型分作三层:第一层(最低层)L1是物理层。 它为高层信息传输提供无线信道, 能支持在物理媒介上传输信息所需要的全部功能, 如频率配置、 信道划分、 传输定时、 比特或时隙同步、 功率设定、 调制和解调等等。 第二层L2是数据链路层。 它向第三层提供服务, 并接受第一层的服务。 其主要功能是为网络层提供必需的数据传输结构, 并对数据传输进行控制。 第三层L3是网络层。

文档评论(0)

1979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