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4卷第3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2011年5月 Vol 24 No 3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May 2011 智者想象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 王小波与鲁迅想象精神之比较 童志祥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摘 要王小波的后期创作逐渐从《黄金时代》、《青铜时代》中的顽童想象走向《白银时代》中的智者想象。随着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理性多于感性观念大于形式其想象精神也由起初卡尔维诺式的“轻逸”逐渐嬗变为鲁迅式的“凝重”。尤其是在受虐倾向、孤独情结、悲观意识等三个方面王小波小说创作中尤其是后期小说的想象精神与鲁迅在《野草》中的想象精神显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关键词王小波鲁迅想象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103-0093-06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1.03.013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获得 长期以来学界对王小波和鲁迅之间的比较研究并未予以足够的关注。已发表的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中论者基本上都聚焦于王小波和鲁迅身上所体现出的“文化批判意识”或更多地强调他们作为“智者”的愤世姿态和反叛精神。如有论者认为“从鲁迅到王小波贯穿的是20世纪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特有的文化批判意识以及‘文化-国民性’主题。”1另有论者则直接以“文化批判意识”为线索将王小波与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两个独特的个案来比较认为“他们坚持独立撰稿人的自由立场以犀利的杂文和批判意识的小说著称于世”2。然而除了鲜明的批判意识之外我认为王小波与鲁迅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相似之处即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想象精神。事实上王小波和鲁迅都属于那种想象力无与伦比的作家。对王小波来说想象天赋无疑就是一对灵动的翅膀他常常驾着这对翅膀扶摇直上九重天彻底沉浸在自我欢腾的愉悦中。就像一个小孩举着纸飞机迎风奔跑一般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有趣小说创作成为摆脱尴尬现实的最佳手段。想象的世界成为他拒绝庸俗的最后一方乐土。至于鲁迅他似乎是将想象天赋化作了一柄利铲直掘自己的灵魂深处。《野草》①便是这种想象精神的结晶。 尽管王小波和鲁迅的想象精神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骨子里他们却是“殊途同归”的。笔者将从受虐倾向、孤独情结、悲观意识等三个方面来具体比较王小波小说创作中尤其是后期小说的想象精神与鲁迅在《野草》中的想象精神以厘清两者之间存在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一、受虐倾向 关于鲁迅作品中的受虐意识和自虐倾向近年来已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虽然鲁迅小说中收稿日期2010-09-15 作者简介童志祥1982- 男安徽无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① 参见: 鲁迅. 野草C // 鲁迅. 鲁迅全集: 第2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下文论及该作品 均出自同一版本 不再一一作注. 网络出版时间2011-5-12 11:34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33.1345.g41134.020.html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24卷第3期 94 有诸多被迫害妄想和受虐倾向的人物如阿Q、祥林嫂、吕伟甫和魏连殳等等但他们基本上都属于鲁迅笔下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角色。在我看来最能反映鲁迅个人心理特征的作品还属《野草》。而在《野草》中同样有着许多关于受虐或自虐场景的想象。一般来说鲁迅笔下的受虐形象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属于被迫害被欺凌且麻木不仁的弱者形象鲁迅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都属于这一类一类属于以牺牲自我与敌偕亡的报复者形象《野草》中所塑造的主要是这类形象恰如鲁迅在《野草》题辞中所刻画的“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在这里“野草”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暴露地面的丑陋便是一种典型的自虐式报复精神。而在《复仇其二》一文中受难的耶稣扮演的正是这种牺牲者的形象。无知愚昧的以色列人残忍地谋杀了自己的“救世主”而“救世主”也以自身的牺牲使得那些愚蠢的人们堕入生命的苦海并永世不得超生。事实上正如吴俊先生所言“只有在牺牲者的牺牲正是刽子手的劫难之源这一意义上理解‘复仇’才能真正体会出鲁迅为什么会把耶稣的受难称之为‘复仇’的心理动因。”3毕竟倘若仅仅是牺牲的话并不能构成复仇只有在牺牲给对立面造成伤害时牺牲才能成为复仇。“突然间碎骨的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看得出“耶稣”在受刑或受虐过程中遭受的苦痛越大他所感受到的复仇的快意也就越深。这是一种近乎悖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3万吨全粉5万吨法式薯条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格式说明(模板型word).pdf VIP
- 初中物理竞赛试题精选精编第16讲电与磁(含答案与解析).docx VIP
- 第6章 机械振动-改 h(实际4h).ppt
- 2023-2024全国初中物理竞赛试题精选精编第16讲电与磁(解析版).doc VIP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在线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VIP
-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学习PPT课件.pptx VIP
- 前程无忧国企入职题库.pdf VIP
- QCT29106-2004线束标准详细介绍.pdf VIP
-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与产业化研究.pdf
- 进度控制监理细则.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