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净化与分离(4).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第三章 气体脱硫 4.1 概述 4.1.1气体脱硫的重要性 (1)化工过程设备、管道、催化剂、产品质量等的保证 (2)和谐社会发展和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需要 (3)硫资源回收利用的需要 4.1.2煤炭中硫存在的形态 (1)煤炭的分类:高硫煤、中硫煤和低硫煤 (2)煤中硫存在形式:无机硫和有机硫 4.1.3气体中硫化物的形成 (1)煤气化 (2)煤热解 (3)煤燃烧 4.2 硫化氢的脱除 4.2.1硫化氢的性质 4.2.2硫化氢脱除方法 (1)湿法:分为湿式氧化法和胺法。湿式氧化法是溶液吸收H2S后直接转化为单质硫,单质硫分离后溶液循环使用;胺法是将吸收的H2S在再生系统释放,然后将H2S送至克劳斯装置再转化为单质硫,溶液则循环使用。 湿式氧化法 ①蒽醌二磺酸钠法(ADA法) ②栲胶法( TV法) ③PDS法 ④MSQ法 ⑤氨水液相催化法( Perox法) ⑥配合铁法 胺法 (1)胺法脱硫的原理 (2)脱硫工艺 ① aMDEA工艺 ② Gas/Spec工艺 ③Amine Guard工艺 ④Ucarsol工艺 ⑤Sulfinol工艺 ⑥Flexsorb工艺 (3)位阻胺脱硫原理 (4)国内胺法脱硫技术的进展 (5)存在的问题 (4)沸石分子筛 沸石分子筛是具有四面体骨架结构的铝硅酸盐,其中骨架中的每一个氧原子都为相邻的两个四面体所支用。 [M2(I), M(II)]O·Al2O3·nSiO2·mH2O M(I), M(II)分别为一价,二价金属Na, K, Ca, Ba或有机阳离子等。n称为硅铝比,一般为2-10。 (5)活性白土 活性白土主要成分为硅藻土(SiO2 50-70%, Fe2O3 2-4%, Al2O3 10-16%, MgO 1-6%),主要用于脱色(润滑油、油脂类脱色)。 (6)Fe2O3 氧化铁在化学工业中常常作为催化剂或净化剂,实际上氧化铁是催化剂或净化剂的前驱物,在使用中活性中心不一定为氧化铁。 (7)ZnO 氧化锌是一个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剂。具有较高的平衡转化率,脱硫精度最高。 (8)MnO MnO脱硫剂是天然锰矿,在使用前用氢或一氧化碳还原得到的。 MnO2 + H2 = MnO + H2O MnO2 + CO = MnO + CO2 锰矿的比表面积在20~40m2/g左右。 (9) 碳分子筛 碳分子筛是一种兼具活性炭和分子筛某些特性的碳基吸附剂。碳分子筛具有很小微孔组成,孔径分布在0.3nm~1nm之间,它的最大用途是空气分离制纯氮。 3.1.3吸附剂的性能要求 (1)大的比表面积 (2)较高的强度和耐磨性 (3)颗粒大小均匀 (4)具有一定的吸附分离能力 (5)具有一定的商业规模及合理的价格 3.1.4吸附的应用 (1)气体、液体的干燥。 (2)工业气体的净化--脱硫、脱氯。 (3)水的净化处理--软化水 (4)气体分离,等温(压)吸附分离 (5)催化 (6)色谱分析 (7)布和纤维染色--铅胶分散,吸附染色。 (8)润滑(见“表面的物理化学”下册,第七章) (9)生命--土壤,团粒结构 3.2吸附的实质 3.2.1吸附过程中的基本概念 吸附:当气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固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高于气相主体浓度的现象称为吸附现象。 吸附过程:固体表面上气体浓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大的过程,称为吸附过程。 脱附过程:固体表面上气体浓度随时间增加而减小的过程,称为脱附过程。 吸附平衡:当吸附过程进行的速率和脱附过程进行的速率相等时,固体表面上气体浓度不随时间而改变,这种状态称为吸附平衡。 吸附速率和吸附平衡的状态与吸附温度和压力有关。在恒定温度下进行的吸附过程称为等温吸附;在恒定压力下进行的吸附过程称为等压吸附。 吸附剂:吸附气体的固体物质称为吸附剂。 吸附质:被吸附的气体称为吸附质。 吸附态:吸附质在表面吸附后的状态称为吸附态。 吸附中心:吸附发生在吸附剂表面的局部位置,这样的位置称为吸附中心(吸附位)。对催化剂来说,吸附中心常常是催化活性中心。 表面活性中间物种:吸附中心和吸附质分子共同构成表面吸附络合物,即表面活性中间物种。 3.2.2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根据分子在固体表面吸附时的结合力不同,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发生物理吸附的吸附力是物理性的,即主要是Va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