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赶超发展模式”的反思及新模式的构建(一).docxVIP

中国保险业“赶超发展模式”的反思及新模式的构建(一).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保险业“赶超发展模式”的反思及新模式的构建(一) 摘要]过去20多年,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模式属于一种“赶超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呈现三个重要特征:重规模增长,轻生态保护;重引进借鉴,轻自主创新;重市场监督,轻公司治理。形成这种发展模式的内在原因是中国保险业与所要“赶超”的国际保险业相比,在初始目的、发展起点、成长路径和配套环境等四个方面存在明显不同。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要深化保险业改革”的战略要求,中国保险业要在分析未来5年国内国际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国情和自身发展实际的目标和思路。概括地说,就是要建立以完善的公司治理为基础、以强劲的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严格的生态保护为约束的长期可持续的保险产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中国保险业,赶超发展模式,新模式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保险业改革”的战略要求,《“十一五”规划纲要》在部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工作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保险业,凸现出在新的发展时期保险业发展的战略意义。过去20多年,中国保险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特别是“十五”时期以来,保险业更是在制度建设、市场培育、国际化进程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它对中国保险业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掣肘因素,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深化保险业改革”的战略要求就无法实现。因此,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的2006年,对过去20多年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和反思,客观分析国内国际环境,在此基础上,制订未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战略、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中国保险业发展模式的回顾与反思 (一)模式的界定及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将中国保险业20多年的发展模式定格为一种模式是有一些难度的,因为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及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变化,保险业本身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十五”时期以来,这种变化还相当显著。但从总体来看,这个时期保险业的发展特征仍然具有许多相似性,因此,可以从战略的层面将其概括为某一种发展模式,我们将这种发展模式称为“赶超发展模式”。这种赶超发展模式呈现出以下三个重要特征:第一,重规模增长,轻“生态”保护。在过去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特别是在20世纪如年代,中国保险业在保费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的是企业成本的高企、风险的积累和行业形象的不佳,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保险“生态环境”的恶化,扩大了保险业既存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第二,重引进借鉴,轻自主创新。过去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对国际新产品和国际惯例的引进借鉴,而较少花大力气深入研究中国本土国情,相对而言,“南桔北枳”问题严重,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成果乏善可陈。第三,重市场监督,轻公司治理。过去更多强调的是对保险公司市场行为的监督,而较少采取实质行动解决深层次的公司治理的种种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突出,公司治理改革缓慢,改革进程时断时续。 规模增长、引进借鉴和市场监督属于“短平快”策略,容易在短期显现其实施效应;而相对而言,生态保护、自主创新和公司治理的实施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效果不大容易显现出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中国保险业“赶超发展模式”形成的原因。 (二)模式形成的深层机理 中国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以“三重三轻”为特征的“赶超发展模式”?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和渊源呢?主要原因是中国保险业与所要“赶超”的国际保险业(特别是发达国家保险业)相比,在初始目的、发展起点、成长路径和配套环境等四个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它们成为“赶超发展模式”形成的深层机理。 1.初始目的不同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保险业于1980年恢复,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国家希望通过保险业来替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经济补偿功能,由此适应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79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农业银行发出《关于恢复办理企业财产保险的联合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财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都可以自愿参加保险。参加保险的财产一旦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契约的规定负责赔偿,国家财政不再核销或拨款。”这一《通知》明确地体现了保险业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所具有的一种“财政替代”功能的特点,它与西方国家保险业发展的初始目的有着很大的不同,后者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体和机构所具有的风险转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政府特定的目标和需要。 2.发展起点不同 当西方主要国家在发展它们自己民族保险业的时候,还可以以一国为经济单位,关起门来慢慢发展的话,那么,这一背景条件已经完全不适应当今的中国保险业了。中国是在一

文档评论(0)

ma9828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