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欧阳修两岁丧父笃而成才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 * 在2005——2011年河南省中考中,2006年考察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分值为10分。 涉及考点有: ①词语解释(2分) ②句子翻译(2分) ③内容理解(2分) ④开放性试题(4分) 1、能够熟练背诵课文,准确默写文中的 重点句子。 2、能够熟练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能辨析作者的说理思路,并能判断出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孟子,名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辩论家。他是继孔子之后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并有“ ”之称。他主张 , 。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是 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四书”指的是: 轲 仁政 亚圣 孔孟 儒 民贵君轻 儒 《孟子》、《论语》、《大学》和《中庸》。 一、本课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衡于虑: 通增,增加。 通弼,辅弼。 通横,梗塞,指不顺。 二、词类活用: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行拂乱其所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必先苦其心志: 5.饿其体肤: 6.空乏其身: 7.劳其筋骨: 名作动,犯错误。 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忍。 使动用法,使……痛苦。 使动用法,使……饥饿。 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使动用法,使……劳累。 三、古今异义: 喻 古义:了解 ,明白。 今义:比喻,修辞手法的一种。 所以 古义:用这些办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四、一词多义: 于 1.管夷吾举于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虑: 4.生于忧患: 从 在 在 在 其:全文都是代词,指人才。 理解课文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前 畎亩 版筑 鱼盐 士 海 市 后 君主 相 辅佐武王 相 令尹 大夫 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举例论证 身份低微 成就大业 经 受 磨 炼 第一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发表议论 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道理论证 第二段 第三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 个人 正面 死于安乐 国家 反面 正反对比论证 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 第三段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易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 第二段 第四段 (个别) (一般) (客观) (主观) (个人) (国家) (中心论点) (正面) (反面)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中心论点 ①、课文连举古代几位元名人的事例,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③、学习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答:都出身卑微,都经历了艰苦的磨练,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答:本课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答:生活上要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学习退步了,不必灰心,积极进取。 1、文中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而说明了什么道理? 2、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必须经历哪些磨难?他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 3、本文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论证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出身卑微、历经磨难、终成大器。 ②苦难造就真正的人才。 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思想、生活和行为三方面。 ②论证思路:本篇采用“分—总”的论证结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是在苦难中造就的;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才的意义;接着由人才的造就扩展到治国,并从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观点。 ③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①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你知道哪些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关的名句?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个道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