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1、文献的形成 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著、述、编、译四种。 (一)著 著,也叫“作”、“造”、“著作”。 清代学者焦循对“作”下过明确定义:“人未知而己先知,人未觉而己先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教人。稗( bài)人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雕菰(gū)集》卷七《述难篇》)焦氏强调的也是原创性。就是首先知道,首先觉悟到。 张舜徽先生进一步概括说:“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这才是著作。”(《中国文献学》) “著”,古与今的差别: 古人对著作是要求很高的。孔子也只谦虚地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班固作《汉书》就只称“述”,不称“作”。王充把《论衡》看作“论”,比“述”还低一等。在古人看来著作标准极高,绝非常人所能为,因此不轻言著作。 在今天看来,《春秋》、《史记》、《汉书》、《论衡》都是著作,而且是优秀著作。对于“著作”的衡量标准,已远较古人宽泛了。 (二)述 著作,强调的是“无本于前”、“前始未有”,那么“述”也就是“古已有之”,有所承因。《说文》:“述,循也。”即遵循之义。前面有人开创,后面有人遵循,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 可见这种因循还不能止于简单的继承,对于前人的创造,要有个消化过程、理解领会过程,在领会过程中,可能还会有所增益,使之更完整。或有所删订,使之更正确。有时“述”的难度,不亚于“作”,“述”的作品也不乏传世力作。例如汉魏以来的传、注、疏等。 (三)编 编,又叫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要求注明出处,当然也有不注出处的。 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 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 《玉台新咏》、《乐府诗集》 类书:如《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 丛书: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 档案类编:如《四库全书档案》、《清代文字狱档案》 资料摘抄:如《清稗类钞》 我国封建社会的几部大书,都是靠编纂而成的。目前有些文学作品选,各种参考资料,都是编纂而成。 编纂是一门大学问,比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学作品,《太平御览》及《太平广记》保存了大批已亡佚的古籍文献。一些精加搜辑的资料类编,如《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及《杜甫卷》、《红楼梦卷》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还有一门大学问,那就是辑佚,也属编纂范围。有些大书如《旧五代史》,是由清人邵晋涵根据《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类书辑成的,基本恢复了原貌。 张舜徽先生《中国文献学》认为“综合我国古代文献,从其内容的来源方面进行分析,不外三大“类”,即“著作”、“编述”、“钞纂”,即我们讲的著、述、编三种著述方式。 (四)译 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它与著、述、编都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 一、佛典翻译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佛典翻译始于东汉。 东汉明帝时期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人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成为最早的佛经汉译本,但各书记载出入颇多,故疑信未定。 可信的汉译佛经起于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期,安息国的安世高、大月氏国的支娄迦谶影响最大。 安世高:生卒年不详(大约2世纪)。本名清,字世高,西域安息太子,信仰佛教。 可以确定由他翻译的佛经有《人本欲生经》、《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道地经》、《阿毗(pí )昙五法行经》、《四谛经》、《十二因缘经》、《转法轮经》、《八正道经》、《禅行法想经》等。 支娄迦谶(chèn),简称支谶,东汉时贵霜帝国的佛教僧人,佛经译师。最早将大乘、小乘佛教典籍翻译成中文。 本为月氏(yuè zhī)国人。在东汉桓帝末年到洛阳,于汉灵帝时翻译《般(bō)若 ( rě )道行经》十卷、《般若三昧经》二卷,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道行经》成为研究佛家学说特别是般若理论的入门之书。 贵霜帝国(公元1世纪至3世纪)是曾存在于中亚的古代帝国。在其鼎盛时期(105—250),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恒河流域。 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承继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曾拥有人口千万,被认为是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 般若,在梵语是“智慧”的意思,与世俗的智慧不同,它专指佛陀开始的,指引人超越世俗,来到彼岸的智慧。 般若经的核心思想是空性与慈悲。最早的般若经是《八千颂般若》。 比支娄迦谶稍后的重要译师有支谦、朱士行、竺法护。 支谦,名越,号恭明,三国时佛教著名译经人。为大月氏人的后裔,其祖先于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