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右江民族医学院 右江民族医学院 神经系统功能案例讨论 病例讨论小结 躯干、四肢皮肤感受器 脊髓灰质后角固有核 发出纤维上行1~2个节段后,经白质前连合交叉 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 周围突 脊神经节 中枢突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 2、特异投射系统 头面部皮肤,口、鼻腔粘膜感受器 周围突 中枢突 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触压觉)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部 丘脑腹后内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三叉神经节 项目 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系统 丘脑接替核群 感觉接替核及联络核 髓板内核群 接受的传入冲动 各种特定感觉传入冲动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冲动 传入神经元接替 少 多 传导途径 专一 不专一 皮层投射特点 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主要终止在第四层,并转而与大锥体细胞的胞体形成突触联系有点对点对应关系 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各区终止在各层,与皮层神经元树突形成突触联系无点对点对应关系 生理作用 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不能产生特定感觉,但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 相互关系 是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入冲动的部分来源 是特异性投射系统功能的基础 投射系统损伤表现 保持清醒,但丧失某一特定感觉 昏睡 * 体表感觉区 位置 特 点 第一感觉区 中央后回(3-1-2区) (1)投射规律:①投射呈交叉性,但头面部为双侧性;②感觉灵敏度高则投射区越大,反之越小;③投射安排是倒置,但头内部安排是正立的。 (2)感觉功能:感觉精确,定位清楚。 第二感觉区 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1)投射呈双侧性,安排是正立的。 (2)感觉功能:感觉粗糙,定位不清,与痛觉有关。 第一感觉区和第二感觉区的区别 * 运动控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运动控制的基本结构——三级水平控制 (1)最高水平:大脑皮层联络区、基底神经节和皮层小脑。 作用:负责运动的总体策划。 (2)中间水平:运动皮层和脊髓小脑。 作用:负责运动的协调、组织和实施。 (3)最低水平:脑干和脊髓。 作用:负责运动的执行。 * 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1)概念:是指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引起被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2)分类: ①腱反射(tendon reflex); ②肌紧张(muscle tonus)。 * 主要区别 腱反射 肌紧张 含义 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肘反射等。 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或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人体站立时,伸肌群紧张性增高。 特点 为单突触反射,反射速度快,时间短。 为多突触反射,反射速度慢而持久。 临床意义 协助临床疾病的诊断。当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反射弧受损;当腱反射亢进→高位中枢病变。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 锥体交叉 80% 内囊 随意运动发出的下行通路 ①皮层脊髓束:皮层→内囊、脑干→脊髓前角运动N元。 ②皮层脑干束:皮层→内囊→脑内各运动N元。 * 皮层脊髓束下行到延髓锥体分为: ①皮层脊髓侧束: (约有80%在延髓锥体跨过中线到对侧下行)。 作用:控制四肢远端的肌肉运动,与精细的、技巧性的运动有关。 ②皮层脊髓前束: (约有20%没有跨过中线,在同侧下行)。 作用: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的肌肉运动,特别是屈肌的运动,与姿势的维持和粗大的运动有关。 * 皮层脑干束(皮质核束): * 是指由大脑皮层到脑干各运动神经核团的传导束。 不同运动通路损伤表现 * 临床特点 柔软性麻痹(软瘫) 痉挛性麻痹(硬瘫) 麻痹范围 局限,以肌群为主 较广,偏瘫、单瘫和截瘫 随意运动 丧失 丧失 肌紧张 张力↓,肌肉较松弛 张力↑,肌肉较僵硬 腱反射 减弱或消失 亢进 浅反射 减弱或消失 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巴彬斯基征(-) 巴彬斯基征(+) 肌萎缩 显著,早期出现 轻度,废用性萎缩 病变部位 脊髓或脑干各运动神经元(临床称下运动神经元),如脊髓灰质炎等。 高位中枢(皮层等支配下运动神经元的中枢,临床称上运动神经元),如内囊出血等。为中枢的姿势调节系统受损引起。 巴彬斯基征 * 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两类表现 基底神经节病变可产生两类疾病: ①肌紧张过强而运动过少性疾病: 如:帕金森病(震颤麻痹,Parkinson disease)。 ②肌紧张不全而运动过多性疾病: 如:享廷顿病(舞蹈病,Huntington disease)、手足徐动症。 * * 病名 震颤麻痹 舞蹈病 主要临床症状 肌紧张↑,肢体强直,随意运动↓,动作缓慢,表情呆板。常伴有肢体的静止性震颤。 不自主地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