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HYPERLINK \l 第九卷唐、宋文驳复仇议
臣伏见天后时①,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②,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③,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④。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⑤,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⑥。
注释:
①伏见:旧时臣下对君主有所陈述时的表敬之辞,可译为知道,了解。天后:即武则天(624-705),名武瞾。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立为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建立武周王朝,在位十六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中宗李哲复位,恢复唐朝。
②同州:唐代州名,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一带地区。下邽(guī):县名,今陕西省渭南县。徐元庆:当时某驿馆的服务人员,徐元庆替父报仇,谋杀官员赵师蕴案是武则天时轰动一时的谋杀案。
③县尉:县令的属官,专司当地的治安工作。或称御史大夫。
④卒:最后,最终。束身归罪:自首。
⑤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武后时曾任右拾遗,为谏诤之官。旌(jīng):表彰。闾:里巷的大门。
⑥过:错误,失当。
译文:微臣知道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邽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害,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并且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自首。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将他处以死罪,同时在他的家乡表彰他的行为,并请朝廷将这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律制度”。臣私下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①,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②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僣③,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注释:
①贼虐:残害,践踏
②黩(dú)刑:滥用刑法。黩,轻率。
③僭(jiàn):越过,超出本分。
译文:
臣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意思是说,不要让礼受到践踏,凡是作儿子的,为报父仇而杀了人,就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意思是说,不能让刑受到践踏,凡是当官的错杀了人,也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礼和刑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实际应用却不同。表彰和处死是不能同施一人的。处死可以表彰的人,这就叫乱杀,就是滥用刑法太过分了。表彰应当处死的人,这就是过失,破坏礼制太严重了。如果以这种处理方式昭示天下,并传给后代,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躲避刑罚的人就不能辨别立身之道,以此作为法则行吗?圣人制定礼法,是透彻地探究事理来制定赏罚,根据事实来确定奖惩,不过是把礼和刑二者结合在一起罢了。
向使刺谳①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②,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③,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④为大耻,枕戈⑤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⑥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注释:
①刺:考察,刺探。谳(yàn):审判定罪。刺谳:审理定罪。
②原始:推究本始。古今异义词。
③蒙冒:包庇,蒙蔽。同义复词。
④戴天:和仇敌共存于天下。《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⑤枕戈:睡觉时枕着兵器。《礼记·檀弓上》:“寝苫枕戈,不仕,弗与共天下也。”
⑥介然:坚定的样子。
译文:
假如当初能审察案情的真伪,查清它的是非,推究它的起因,那么刑和礼的运用,就能明显地区分开来了。为什么呢?如果徐元庆的父亲,不仕因为犯法而获罪,赵师韫杀他,只是出于他个人的私怨,施展他当官的威风,处罚无罪的人,而上级州官却不治赵师韫的罪,执法官员也不过问此事,上下互相蒙骗包庇,对喊冤叫屈的呼声充耳不闻。而徐元庆却能够把和仇人共存于天下视为奇耻大辱,把枕戈忘眠、不忘报仇看作是合乎礼制,处心积虑的谋划,用武器刺进仇人的胸膛,坚定地以礼约束自己,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这正是遵守礼和奉行义的行为啊。执法的官员本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谈什么将他处死呢?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①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②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注释:
①愆(qiān):过错。
②悖,违背。骜(ào),傲慢。
译文:
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实犯了死罪不能赦免,赵师韫杀他,并不违法,他的死也就不是死于官吏私怨,而是死于王法。法律难道是可以仇视的吗?仇视皇帝的法律,又杀害执法的官吏,这是悖逆傲慢犯上的行为。将徐元庆捉拿归案并处死,以此来严正国法,又怎么能表彰他呢?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