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资研发机构的空间演化及区位因素-地理科学进展.pdf

上海外资研发机构的空间演化及区位因素-地理科学进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7 卷 第11期 地理科学进展 Vol.37, No.11 2018 年11月 ProgressinGeography Nov. 2018 上海市外资研发机构的空间演化及区位因素 1,2 1,2* 1,2 何舜辉 ,杜德斌 ,王俊松 (1. 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上海200062 ;2.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摘 要:在总结上海外资研发机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其空间布局演化规律及区位因素,可为城市空间规划与 研发产业布局提供借鉴。结果表明:①全域分散化趋势明显:距中心城区10~20 km 范围的近郊区是外资研发机构 分布的峰值圈层,随着时间推移,分布点向外围圈层扩散,中心城区集聚的倾向不显著。同时基于街道和区县统计 的空间差异性逐渐缩小,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化。②局域聚焦特征显著:在不同方位形成少数不同等级的集聚区,即 “张江—金桥—外高桥”东部集聚区、以漕河泾为主的中部集聚区、“紫竹—莘庄—闵行开发区—松江工业区”西南 集聚区、“安亭—嘉定工业区”西北集聚区。从时序上看,这种多极引领的簇群式空间组织模式相对稳定,其中张 江、漕河泾和紫竹园区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同时集聚区交通指向性明显,依托主干道与地铁交通网形成互动 联结。③计量回归结果表明,传统区位因素(地租成本、交通通达性、资源要素) 、集聚因素和制度因素对外资研发 机构区位决策具有正向影响,且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规模机构影响有所差异。归结起来,上海外资研发机构的 空间演变机制亦是政府引导下的市场作用机制。 关键词:外资研发机构;集聚;郊区化;区位决策;上海 1 引言 于空间的视角,探讨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分 布格局、动力机制以及影响。大多数研究表明,跨 自20 世纪80 年代,伴随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 国公司研发部门高度集聚在市场规模大、产业基础 司不断调整研发战略,改变以往以母国为研发中心 良好、人才与信息密集的发达地区或城市(陈健等, 的传统布局,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设立研发机 2009; 杜德斌等, 2010) ,且研发功能区位追随生产 构,以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从而促使研发活 功能区位(贺灿飞等, 2011) ,但此类研究的空间尺度 动日益朝着分散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外资 多停留在区域或城市层面,对城市内部鲜有关注, 研发机构会给特定地区带来广泛和迅速的技术转 也缺乏对宏观区位因素在微观尺度的适用性探讨。 移效应,因此研究跨国公司的研发区位特征、培育 在城市内部,外资研发机构布局是企业微观区 适合研发活动的区域环境,成为学界和地方政府普 位决策行为逻辑的结果,而企业区位决策是经济地 遍关注的问题。国际上,经济学和管理学学者较早 理学的经典议题。相关的区位理论包括了传统区 关注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区位问题,主要围绕着研发 位理论阶段,制度转向阶段和新经济区位理论阶 投资动机、区位因素、空间组织等方面展开研究 段。实证研究方面,学者针对不同产业部门,对可 (Hymer, 1976; Dunning et al, 1998; Kumar, 2001) 。 能存在的共性与独特性区位指向及驱动机制进行 至90 年代末,中国成为国际研发投资的新兴市场, 了广泛的探讨,但未涉及外资研发机构这一特殊职 国内学者才逐渐关注跨国公司研发投资问题,并基 能部门企业。广义地讲,外资研发机构泛指母公司 收稿日期:2017-11-07 ;修订日期:2018-09-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