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的简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磁共振产品概述 1. 概述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现象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超导技术,继X-CT之后出现的一项崭新的成像技术。为了与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核医学相区别,临床上普遍使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这一术语代替NMR,有时简称MR。 磁共振成像与X-CT一样,是通过计算机处理后产生的图像,所不同的是: 在X-CT中,图中的每个像素的数值代表的是人体组织中某一个体素的X线的衰减;在磁共振图像中,每个像素的值代表的从是某个体素来的磁共振信号的强度,与共振核子的密度及两个化学参数--磁弛豫时间T1与T2有关。 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在磁共振波普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磁共振成像自出现以来曾被称为:核磁共振成像、自旋体层成像、核磁共振体层成像、核磁共振CT等。 1946年由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布洛克(Bloch)和哈佛大学的普塞尔(Purcell)教授同时发现了磁共振的物理原理,即处在某一静磁场中的原子核受到相应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它们的核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现象。 两位教授共同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流学奖。 磁共振的物理现象被发现以后,很快形成一门新兴的医学影像学科—磁共振波普学。 1967年,约翰斯(Jasper Johns)等人首先利用活体动物进行试验,成功地检测出动物体内分布的氢、磷和氮的MR信号。 1970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达马迪安对已植入恶性肿瘤细胞的老鼠进行了MR实验,发现正常组织与恶性肿瘤组织的MR信号明显不同,并发现两类不同的信号(T1、T2弛豫信号)。 1971年纽约州立大学的达曼迪恩(Damadian)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核磁共振(NMR)信号可检测疾病”和“癌组织中氢的T1时间延长”等论文。 1973年曼斯菲德(Mansfields)研制出脉冲梯度法选择成像断层。 1974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组织内磁共振光谱仪。 1975年恩斯托(Ernst)研制出相位编码成像。 1976年,得到了第一张人体MR图像(活体手指)。 1977年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入体层摄影实验阶段,达马迪安等人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全身MRI设备,并于当年取得了第一幅横断面质子密度图像(用时长达4小时45分钟)。 1982年,取得第一幅胸、腹部图像,之后磁共振成像仪推向市场。 几十年期间,有关磁共振的研究曾在三个领域(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内获得了六次诺贝尔奖。 MRI的基本原理是当处于磁场中的物质收到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磁波的激励时,如果RF的电磁波的频率与磁场强度的关系满足拉莫尔方程,则组成物质的一些原子核会发生共振,即所谓的MRI,此时,原子核吸收了RF电磁波的能量,当RF电磁波停止激励时,吸收了能量的原子核又会把这部分能量释放出来,即发射MR信号,通过测量和分析此MR信号,可得到物质结构中的许多物理和化学信息。 随着磁体技术、低温技术、电子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MRI得到了飞速发展。电磁型MRI已经被市场淘汰;永磁型MRI尽管费用较低,但在成像质量、扫描速率等众多方面无法与超导型MRI匹敌;超导型MRI已逐渐成为该类产品的主流。作为中国新兴的医疗器械供应商,苏州朗润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经过全面的国内外市场现状分析及详细的技术调研、专家论证后,推出了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的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致力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2 产品安全及性能标准 GB 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GB 9706.15-2008《医用电气设备 第1-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医用电气系统安全要求》。 YY/T 0316-2008《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YY 0319-2008《医用电气设备 第2-33部分:医疗诊断用磁共振设备安全专用要求》。 YY/T 0482-2010《医用成像磁共振设备主要图像质量参数的测定》。 GB 7247.1-2001《激光产品的安全 第1部分:设备分类、要求和用户指南》。 GB/T 14710-2009?《医用电器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 YY 0505-2012 《医用电气设备 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 3 产品分类 按电击防护的类型:I类。 按电击防护的程度:B型应用。 按液体防护的程度:IPX 0。 按生产厂家允许的消毒方式:可消毒设备。 本设备不适用于易燃麻醉

文档评论(0)

444885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01121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