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東海中文學報》
第 30 期 頁 145-164
東海大學中文系 2015 年 12 月
儒道兩家對墨家思想之去取
-墨家衰亡在思想史上的一種解釋
∗
劉榮賢
【提要】
本文的研究動機主要從戰國時代儒、道兩家對墨家思想的取捨過程中的
一個問題著手。本文觀察到一個現象:戰國時代儒家學者攻擊墨家,重點都
在兼愛,從不批評尚賢;而道家學者則相反,攻擊墨家只在尚賢,從不針對
兼愛。換言之,對於戰國時代的顯學墨家思想中「兼愛」與「尚賢」兩大主
軸觀念,儒家取「尚賢」而排斥「兼愛」 ,道家則取「兼愛」而攻擊「尚賢」。
而且儒、道兩家承接了尚賢與兼愛的觀念之後,為了因應當時政治社會的變
化,對這兩個觀念的內容又都進一步的加 以推演。本文也同時指出:兼愛與
尚賢正好分別顯示了戰國以下中國思想史 上的兩個思維方向:一個是由道家
啟發的天道自然大格局的思維,這個方向 提供了中國進入帝國統一之後的政
治統治的思維基礎,強調的是「自然」。另一個則是由孔孟所提出的內在生
命的德行問題,做為新興的士階層承擔此 一大規模政治社會的道德生命之依
據,強調的是「理性」。前者聯結了「兼愛」,而後者則承續了「尚賢」。
換言之,墨家的兼愛與尚賢這兩個主要觀念分別被儒、道兩家擷取而加以擴
大發揮的結果,正好形成了秦漢之間代表 「外在世界」與「內在德行」的兩
條思想上發展的進路,使得「自然」與「理性」成為以下中國思想史內容中
的兩大主軸。這或許可以解釋為墨家思想 消失之後所遺留下來的重要的思想
史遺產。
關鍵詞:儒家 道家 墨家 兼愛 尚賢 自然與理性
∗ 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東海中文學報.
一、前言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思想史中,孔子曾經與三個歷史上的人物並稱:唐宋以
下與孔子並稱的是孟子,習稱「孔孟」;唐代以前則習慣稱「周孔」,與孔子
並稱的是周公;而秦漢統一之前的戰國時代則是「孔墨」,與孔子並稱的是墨
子 。《韓非子.顯學篇》以儒、墨為當世之顯學,《孟子》也曾說:「天
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戰國時代的墨學十分興盛,此為學者所熟知。
然 而 進 入 秦 漢 統 一 之 後 , 除 了 有 少 數 文 獻 偶 而 還 論 及 墨 家 的 觀 念 之 外
,墨家的人物及其在政治社會上的活動幾乎找不到記錄。墨家的消失不是
漸進的,而是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失去蹤影。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很明顯的墨家
沒有通過秦漢統一之後大格局政治社會變遷的考驗,這其中必然隱藏著某些原
因。
政治規模與社會結構的改變,或許是墨家衰微的原因,但這個面向自有其
所牽涉的政治史與社會史上的種種問題,不是本文研究的對象。本文所著眼的
是從戰國時代儒、墨、道這三家思想在幾個重要觀念上的互動關係,藉此來觀
察墨家思想在秦漢統一之後之所以消失的「思想史」上的背景因素。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其中的「爭」字意謂著百家思想彼此都希望爭取
到成為當代實際政治施設的目的,力圖達成在政治上改變現狀的作用。然而所
謂的「成一家之言」正顯示各家思想都只能從一個思維角度入手,都只是「得
一察焉以自好」;想要在現實的政治社會中真正運作,必須能得當時政治社會
之「全備」。百家從思想開始時的「一察」,自然希望能發展到「備於天地之
美」、「見天地之純」的境界 。這種從「空言」到企圖「見諸於行事」的
思想發展最重要的方法是盡量擷取其他各家思想中的有利元素,以充實自家思
想因應各種政治現實問題的能力。因此百家思想在相互攻擊之中,也同時選擇
孔墨並稱,代表當時的學者把孔子也視為百家之一,但事實上孔子不屬於百家言。原因在於孔子之學基本上為
成人之學,並無戰國百家子學「排他」的意涵。只是孔子提出「士志於道」的觀念,開啟了戰國時代各家爭鳴
的「士的哲學」,可以視為百家思想的先導。
見《孟子.滕文公篇》「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章。
如楊雄《法言.五百篇》中批評「墨晏儉而廢禮」即其一例。見汪榮寶《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 9 月),頁 280 。
「得一察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