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第10课 梨园春秋.pptVIP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第10课 梨园春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单元 中 国 古 代 文 艺 长 廊 第 10 课 梨 园 春 秋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梨园乐工们在演奏 黄梅戏《天仙配》 越剧《红楼梦》 地方戏曲 粤剧《帝女花》 潮剧《五福连》之《京城会》 地方戏曲 第 10 课 梨 园 春 秋 本课知识框架: 1. 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傩 2.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课程标准: 3. 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4. 百戏之祖:昆曲 5. 中国古代戏曲的鼎盛:京剧(国粹)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 1. 起源: 傩戏 2. 先秦到汉唐的表演艺术 ①春秋战国:宫廷晏乐;汉代:杂技百戏 ②唐代:歌舞戏(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叙事性、戏剧冲突;有 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梨园”)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 1. 产生背景: 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②城市繁荣,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2. 流行区域: 两宋之际,浙江温州一带,称“南戏” 宋代南戏 第 10 课 梨 园 春 秋 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与发展: 元杂剧和昆曲 1. 背景: 2. 代表: 关汉卿:《窦娥冤》,元杂剧的奠基者;王实甫:《西厢记》 3. 特点:见课文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第 10 课 梨 园 春 秋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二)白戏之祖——昆曲 1. 鼎盛时期: 明中叶到清中期 2. 兴起: 江南昆山 3. 特色: 文词典雅华美,吐字讲究格律板眼,载歌载舞 4. 代表: 汤显祖《牡丹亭》 四、戏曲的鼎盛: 京剧(国粹) 1. 背景: 明清时期,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各地戏曲在北京交流融合 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献艺;道光年 间徽班结合北京语汇、博采众长逐渐形成;同 治、光绪年间出现繁盛期并走向成熟 2. 产生过程: 3. 艺术特征: 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管弦、打击乐器伴奏;唱、念、做、打结合;象征虚拟,歌舞并重 4. 影响: 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新的高峰,被称为“国粹” 第 10 课 梨 园 春 秋 1. 起源:傩戏 2. 唐代:“梨园” 3. 宋代:南戏 4. 元代: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5. 明清: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 6. 清朝:京剧,是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成为“国粹”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程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综合性艺术。 “戏曲者,谓之以歌舞演故事也” —— 王国维 在早期人类生活中,什么活动中包括上述表演艺术因素呢? 傩 三星堆铜人面具 傩面具 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墓傩戏画像石 汉代百戏陶俑 汉代表演的艺术:百戏 汉代百戏壁画 汉代表演的艺术:百戏 唐代的表演艺术:歌舞戏 《秦王破阵乐》 唐代乐舞壁画 图中的人们正在做什么? 南戏的特点: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戏班11个人物集体亮相的场面,生、旦、净、末、丑齐全,脸谱构画生动;笏[hù]板、刀、宫扇等道具的运用,鼓、笛、拍板等乐器的演奏,反映了当时戏剧的规模。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白朴流传下来的剧作有《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是其代表作;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杂剧的鼻祖 《西厢记》 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汤显祖塑像

文档评论(0)

xiaohue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