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思想史和方法论物理学史课件.ppt

物理学思想史和方法论物理学史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理学思想史和方法论 物理学史;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萌芽;概况;一.元素与原子的观点 1.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后来,又给它赋予了一定的意义,把自然界和社会上一切对立的现象抽象为阴阳,用阴阳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用来解释天文气象、四季变化、万物兴衰等自然现象。 如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以及天地、男女、昼夜、君臣、夫妻等。 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上升、温热、明亮、雄性、太阳等阳性和具有这些特征的事物; 阴代表消极、退让、柔弱、下降、寒冷、晦暗、雌性、月亮等阴性和具有这些特征的事物。; 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周易》以阴阳的范畴为基础,说明天地变化及各种现象:“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系辞上》)。意思是:宇宙的的本原是‘太极’(物质的原始状态),太极生出天地(阴阳),天地生出四时(春、夏、秋、冬),再生出‘八卦’(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四象和阴阳的组合再生八卦:乾、坤、震、撰、坎、离、艮(gèn)、兑。;《周易》是以阴(阴爻--)、阳(阳爻—)为基本单位而形成的一种对事物的理论性把握。阴与阳二单位的不同组合形成八卦,将八卦中之任意两卦叠合即形成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共组成384爻。八卦的卦、爻、位之间,有复杂的关系,64卦的卦象变化和爻数就更加复杂,它反映了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在易学中,事物的性质即由阴与阳所占整体成份之多少及阴阳空间相对位置关系所决定。;2.五行思想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元素。“水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尚书·洪范》) 构成:世界万物皆由上述五种元素构成。“以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 相互关系:相生与相克: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金;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1. 概述:中国古代的哲人们期望着将世界万物本源归结为一种统一的物质,认为世界应该是由一种连续分布于整个空间的物质所构成,而不像“五形说”是各种元素的组合。在“道”和“太极”的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在中国古代自然观中重要的、占主流地位的“元气说”。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认为由最高范畴的道生出阴阳二气,进而产生万物。庄子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学说,提出“通天下一气”的思想。战国末期的荀(xún)况也指出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 元气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汉代逐渐成熟,经过唐、宋得到相当大的发展,明末清初达到高峰。由汉代的王充、唐代的柳宗元和刘禹锡为代表,形成了“元气自然论”;由宋代张载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为代表形成了“元气本体论”。;2.“元气说”的主要思想;③气分阴阳,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④物质不灭思想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气“散而归于太虚,复其氤氲之本体,非消灭也。聚而为庶物之生,自氤氲之常性,非幻成也”“聚散变化,而气本体不为之损益。”;“车薪之火,一烈而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者。”;“一甑(zeng)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若盖严密,则郁而不散。”;3.元气说的局限、以太和场;第二节 物理学知识的积累;一 力 学 1.物理计量 ①时间计量 a.干支纪法:春秋时鲁隐公三年(前722)二月己巳日至清宣统年(1911)。“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戊(午)、未、申、酉、戍、亥。   组成“六十干支”:甲子、乙丑、…癸酉、甲戊、乙亥…癸亥。共60个组合,也称“六十甲子”,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b.十二时辰记时法: 子时:23~1时,丑时:1~3时,…,亥时:21~23时。 c.百刻时制(漏壶记时制): 采用日晷或漏壶将一昼夜分为十时,一时分为十刻。‘刻’为漏壶的基本记时单位,在竹或木制的箭上100个等分刻度,其高度正好等于一昼夜漏壶滴水的高度。1刻等于现在的14.4分钟。 d.机械记时: 东汉时期张衡117年发明浑天仪,用于测定天体位置,一天转一周。后经唐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星晷;漏壶: 漏壶有两种形式:泻水型和受水型。我国最早的西汉青铜挈壶为泻水型漏壶,只有一把挈壶,出水口在壶底侧。由

文档评论(0)

132****57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0432333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