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放射性基础知识与辐射防护;对辐射及防护与安全基础知识有一个
概念性的了解;1.辐射防护的含义;(3)什么是电离辐射?;(4)常见的电离辐射;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5)为什么对辐射(电离辐射)要进行防护?;2. 辐射防护简史
;1896, 贝克勒尔(Becquerel)发现 铀(Uranium);1898, 卢瑟福(Rutherford)
发现了α、β粒子。
法国化学家维拉尔发现 ? 射线; 3.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和目的;ICRP(Publication)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CRU(Report)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ation Units and Measurements 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
UNSCEAR 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
IAEA(Safety Series)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国际原子能机构
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
;NCRP(Report)(Handbook) National Council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Measurements 辐射防护 与测量国家委员会(美)
BEIR committee on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s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委员会(美)
ANSI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 美国国家标准
NRPB National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Board 国家放射防护委员会(英);第二节 原子核与放射性;核素 :具有确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核的一种统称;放射性核素 :能自发地发射各种射线或粒子的核素。;+;+;
;+;基本衰变——?衰变;半衰期 (T1/2)
定义:一定量的某种放射性原子核衰变至原来
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电离辐射
直接或间接使介质发生电离
效应的带电或不带电的射线
或粒子 (能量 ﹥keV )
α、β、γ、 x、 n、p、
裂变碎片 ? 介子等
;1 MeV 的粒子穿透物质能力;αβγ射线穿透物质能力;第三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细胞死亡和细胞变异;分子水平
; 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①物理因素 辐射类型:外照射 γ>β>α 内照射 α>β>γ 剂量率及分次照射: 吸收剂量相同,剂量率越大,生物效应越显著; 剂量相同,一次大剂???急性照射的效应大于分 次慢照射,分次越多,各次照射间隔时间越长, 生物效应越小。;照射部位和面积: 与受照部位对应的器官的敏感性有关,如全 身5Gyγ照射可能产生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照 射局部可能不会出现临床症状;面积越大, 效应越重。 照射的几何条件: 外照射时人受照姿势、在辐射场内的取向等。 另外,内照射时核素种类、数量、理化特性、沉 积和滞留特性等。;②生物因素 不同生物种系的辐射敏感性 种系的进化程度越高、机体结构越复杂,其辐射敏感性越高。使生物死亡50%所需要的吸收剂量称为LD50 。;个体不同的发育阶段 不同阶段敏感性不同
不同细胞、组织或器官的辐射敏感性不同
骨髓、胃肠上皮、性腺较敏感,肌肉和骨组织
不敏感,见WT表;二、分类与应用;依据效应发生的时期
1.潜伏期(latent period):
从受到照射到临床上特定效应的发生所需的时间
2.早期效应(early effects)
受到照射后数周之内发生的效应
3.晚发效应(Late effects)
受到照射后数月以后发生的效应;致死剂量(Lethal Dose), LD;早期效应;早期效应
日本核临界事故(99.09.30)
;晚期效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