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呼兰河传 萧红 萧红,现代小说家,呼兰县人。原名张廼(nǎi)莹。1935年,鲁迅为她取笔名“萧红”。 著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等。 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 《后花园、祖父和我》, 《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失眠之夜》,《在东京》 ,《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民 国 四 大 才 女 之 一 关于作者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当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李清照相似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 关于作者 关于作者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继母冷漠,父亲专制保守,唯有祖父能给她一点温暖,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年,初中毕业后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几经颠沛,生活困顿。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两人合著了小说散文集《跋涉》,与萧军结合后又因矛盾而分开。 1940年,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在医院检查出患有肺结核,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导致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 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逝,享年31岁。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散文体小说。 作者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较真实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河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关于作品 《呼兰河传》是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上世纪三、四年代黑龙江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 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写了呼兰河村的人情风貌。书中刻画出了当时生活压力下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反映了童年生活的乐趣与苦闷。 关于作品 情节介绍 第一、二章是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一章以宏观的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 第二章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小城人的生活空间局促、简陋,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都是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 “ 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呼兰河人虽然深受其苦,但一直没有想用土去填平,因为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两条福利:一是常常抬轿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居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又经济,又不算不卫生的瘟猪肉。”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第三章写“我”幼时和祖父的生活的场景,描绘了“我家”的后花园。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第四章写“我”家,以“一进大门”的正面视角为观察点,勾勒前院的整体格局,并按相应的空间顺序,逐一点出几户人家: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 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 第五章承接第四章对租住在西南角小偏房里,以赶车为职业的老胡家的介绍而来,写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 第六章写有二伯。本章节是《呼兰河传》“最像小说”的一章,它从小团圆媳妇,也就是第五章泼墨浇成的黑洞内部开始,将笔墨集中在滑稽中透着悲悯的灰色人物有二伯身上,以极大的耐心和顽强意志,筑造了一条灰色的过渡地带。有二伯既可厌又可怜的品质,恰好和他既住在“我家”,但又不是家庭成员的特殊位置,构成了内在呼应。以第六章的灰色人物有二伯为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