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为民族教育的未来奠基
——肃南二中教育发展纪实
自古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东段的肃南二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夏日塔拉”,将知识和文明不断播撒在祁连山区。
(字幕:皇城草原又叫“夏日塔拉”,蒙古语意为“金色的草原”)
镜头一:皇城草原皇掠影、城宫遗址。
(一)看似寻常最崎岖:曲折中发展
学校始建于1959年秋,起名皇城小学,为六年制完全小学,1969年附设初中班;1971年附设高中班。1982年小学部分离,变为六年制普通中学。1983年变为牧业中学,1989年又恢复为普通中学。1999年秋高中停办,成为独立初中。2005年秋与北滩小学、马营小学合并,建成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
56年来,学校在艰辛中起步,曲折中发展。虽然名称更替,学制几变,但育人之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镜头二:皇城小学、前肃南二中、北滩小学、2005年肃南二中掠影(校门、概况、标志性建筑)。
1959年,学校由皇城招待所改建而成,3名教师成为最早的“园丁”。后来,一代代的教师们克服了设备的简陋、环境的艰苦,以及“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冲击,但始终以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相承为已任,为民族奠基,可谓厚德载物,上善若水。
镜头三:1.简陋的房屋及相关的教学图片;2.娃娃大人学习图片;3.六七十年代政治运动图片、或学习“老三篇”;4.办学条件、教学图片等。
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学校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在“四为主”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改善办学条件,构建教学管理体系,开始走向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莘莘学子,犹如五谷之籽种,山原之茂林,承母校之甘露,润一方之沃土,膏泽世人。
(字幕:四为主:指以公办为主,集中办学为主,寄宿制学校为主,全日制为主。)
镜头四:八十年代学校建设、教学情况图片(集会、上操、上课、活动等视频)。
(二)不计辛勤一砚寒:普九的重任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普九”是加强基础教育的得力措施。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并提出“两基”目标后,北滩小学、马营小学和肃南二中在“县、区、乡、村”四级办学体制下,倡导“人民教育人民办”,分“普初”和“普九”两步走来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伟大梦想。
镜头五: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1986年《教育法》文件图片、以及自治县相关图片资料。
在政府投入和群众助学下,1989年皇城中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40元、小学生达到30元,实现了“一无两有”,即学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镜头六:群众助学、学校建筑、教室、办学设备等图片或视频。
1993年,北滩小学和马营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达到宿舍、灶房、围墙、厕所、大门、操场“六配套”,当年通过了省政府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验收,原北滩乡被评为全县“普初”工作先进乡。
镜头七:北滩或马营小学办学条件、教育教学活动图片或视频。
“普初”后,肃南二中迈上了艰辛的“普九”攻坚之路。此后4年,学校依托国家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坚持标准,分步实施”,改造危房,修建教室,补充仪器,添置图书,拓展操场,硬化、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致力于打好这场“攻坚战”。
1997年,一排排砖木结构的教室拔地而起,生均校舍面积达到7.2平方米,建起了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室、仪器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科技劳作室、德育室,达到“十有五室”标准,“两机一幕”进了教室,电化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学生初等教育入学率、年巩固率、普及率和毕业率分别达到91.5%、96.9%、71.8%、88.4%,初步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进得来”的问题。
(字幕:十有:指有教室、课桌登、校门、围墙、操场、劳动基地、升旗台、壁画、花圃、侧所;五室:指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德育室、科技劳作室。两机一幕:指收录机、投影仪、屏幕)
镜头八:1.1997年,普九文件;2.劳动建校;3.改善办学条件;4.校园、仪器、教学等。
作为一所边远的牧区学校,在经济落实后的情况下实现“普九”,无疑是非常艰辛的,我们从一位本校老师的文字中领略到此情此景:作为亲身经历过裕固族教育实现“普九”的教师,难以忘怀当年因简就陋自力更生建设校园的情景。为书写标语在高架板上长时间站立而带来的眩晕,以及将油漆泼洒身上的无奈;为铺设小路扛抬水泥板而爆发出的呐喊;为美化校园移植青松而挥汗如雨满身泥土的窘态;为拓宽操场挖土运石磨破手掌的惨痛;为建设微机教室在囊中羞涩的境况下,慷慨集资的豪情……一幕幕办学的艰难如跃纸上,一件件尘封的往事挥之不去。
镜头九:《裕固族聚居区学校教育特色研究》封面及后记,以上内容特写放大。
“普九”实现了一代人的梦想,铸造了学校发展史上的伟大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