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四年土壤地力小区定位监测试验总结
醴陵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二○○四年十二月
为进一步掌握稻田土壤肥力状况和土壤养分变化动态及施肥效益,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和保持土壤肥力,在新时期为科学指导农民施肥提供可靠依据,我站在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的统一安排和精心指导下,自2003年起,承担了“稻田土壤地力小区定位监测”项目。现将2004年监测研究结果汇报总结如下:
1、基本情况:
1.1 长期定位监测点的位置
该点位于醴陵市板杉乡红光村二房组,丘名正谷丘,系该组农户刘正年承包的责任田。面积2.0亩,地处垅中部,经纬度为E113°24′40.4″N27°41′9.4″,海拔55米。
1.2 土壤性质
土壤由花岗岩发育而成,为麻沙泥土种,肥力中等偏上,耕层深度13厘米,常年地下水位60厘米,代表当地耕地面积的70%,原常年产量早晚两季稻谷800kg/667㎡左右。
1.3 天气情况
今年5-9月份生长期气候条件中等,日平均气温25.78℃,较去年同期低1.14℃;日照总时数852.1小时,较去年短64.1小时;降水量720.4毫米,较去年多
2、试验设计与实施:
2.1 试验设计
严格按照《土壤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定位监测点试验小区面积66.67m2(长10m,宽6.67m),共6个小区。小区之间用现浇间隔深入耕作层40cm,田面以上用红砖水泥作田埂,田埂高出地面40cm,宽30cm,小区定位监测田的各小区排灌分家,设置有单独进、排水口,进水口安装水表,以准确计量每次小区灌水量。试验区分设六个处理,即:①不施肥区、②配方肥区、③单质化肥区、④30%有机肥区、⑤60%有机肥区、⑥
2.2 试验作物及品种:早稻品种为湘早籼31号,晚稻品种为赣晚籼30号,二者均为常规优质稻品种。
2.3 施肥量(见表1)
2.4 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
试验采用稻-稻-冬闲耕作制度。早、晚稻均实行浅水湿润灌溉,及时防治病虫害。
3、结果与分析:
3.1 早稻
3.1.1 不同施肥处理对早稻产量的影响(见表2)
早稻品种为湘早籼31号,于3月21日播种,7月14日成熟收割,全生育期115天。
表1 早、晚稻施肥详情表 (单位:kg/667m2
施肥水平
处 理
碳
铵
配方肥
尿
素
过磷
酸钙
氯
化
钾
猪
粪
尿
稻
草
合 计
N
P
K
早
稻
不施
肥区
配方
肥区
50
9.0
1.09
4.98
习惯
施肥区
40
4.75
25
9.0
1.31
30%有
机肥区
35
482.5
8.86
1.48
5.4
60%有
机肥区
20
965
8.71
1.87
5.84
秸秆
还田区
37
400
8.94
1.21
7.17
晚
稻
不施
肥区
配方
肥区
50
10.5
0.87
4.98
习惯
施肥区
50
5
25
5
10.8
1.31
2.49
30%有
机肥区
25
4
2.5
670
10.64
1.43
6.4
60%有
机肥区
15
2.5
1.5
1340
11.4
2.25
7.58
秸秆
还田区
25
6
281
9.62
0.72
4.93
养分含量计算标准:①碳铵N17%;②早稻配方肥N18%,P2O55%,K2O12%,晚稻配方肥N21%,P2O54%,K2O12%;③尿素N46%;④过磷酸钙P2O512%;⑤氯化钾K2O60%;⑥猪粪尿N0.53%,P2O50.34%,K2O0.48%;⑦稻草N0.57%,P2O50.23%,K2O1.05%。
表2 早稻产量情况统计
项目
处
理
籽粒产量
秸秆产量
生物产量
产量
(Kg/亩)
增产率
(%)
产量
(Kg/亩)
增产率
(%)
产量
(Kg/亩)
增产率
(%)
1
204
/
202
/
406
/
2
399
95.6
286
41.6
685
68.7
3
323
58.3
269
33.2
592
45.8
4
419
105.4
302
49.5
721
77.6
5
374
83.3
291
44.1
665
63.8
6
389
90.7
294
45.5
683
68.2
由表2可知,早稻无论是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以处理4(30%有机肥区)最高,其次为处理2(一次性配方肥区),再次为处理6(100%秸秆还田区),第4为处理5(60%有机肥区),处理3(单质化肥区)位居第5,无肥区产量最低。
3.1.2 对早稻经济性状的影响(见表3)
表3 早稻经济性状
项目
处理
株高
(cm)
有效穗
(万/亩)
总粒数
(粒/穗)
实粒数
(粒/穗)
结实率
(%)
千粒重
(g)
理论
产量
(kg/亩)
实际
产量
(kg/亩)
施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