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呈现“J”型曲线的种群中无种群密度的改变 B.“S”型曲线的增长率最终变为0时,种群达到其环境容纳量 C.如果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0,则种群中无繁殖现象 D.种群增长曲线同数学方程式一样,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 化趋势 【例1】(2009·江苏卷,1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例2.将10 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 (3)若第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mm3,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把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用曲线描述下来,应是图中________。 2、一个动物种群,从其侵入新栖息地,经过种群增长到建立种群后,一般有几种情况,如下图中的A、B、C所示,说明各曲线的意义。 A: ; B: ; C: 。 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不能适应新的栖息地的环境条件,最后在新栖息地中消失 说明能够很好的适应新栖息地,在新栖息地生存下来并稳定发展; 能在新栖息地生存下来;但种群数量波动较大,表明生存斗争比较激烈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栖息地; 3、下图为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农药防治(喷施DDT)和生物防治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点开始是生物防治。 E (2) 图中最需要防治的时间点是 。 A、D、E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流程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血球计数板计数法 注意事项:摇匀取样,适当稀释,适用于需借助显微镜计数的微生物。 计数方法:血球计数板有两种方格网,对于16×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 计算方法:大方格长度为1 mm,高度为0.1 mm (即规格为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0-4mL),故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400×104×稀释倍数。 总平 均值 平均值 稀释 倍数 5 4 3 2 1 每个方格菌数 3 2 1 3 2 1 3 2 1 3 2 1 3 2 1 3 2 1 第六天 第五天 第四天 第三天 第二天 第一天 实验表格 本探究实验应注意如下内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5)计算1 mL菌液的数量时必须搞清如下等量关系: 1 mL=1 cm3=1 000 mm3 时间 种群密度 调整期 对数期 稳定期 衰退期 适应环境 迅速增长!可用此期的酵母菌做菌种。因为性状稳定,遗传物质不变化 食物有限,生存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 代谢产物增多,生存环境恶化。 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0 5 5 10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5 10 5 10 培养液体积(mL) Ⅳ Ⅲ Ⅱ Ⅰ 试管号 A. 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