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建设实施方案.ppt

  1. 1、本文档共10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生态调蓄池 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南区面积9.72 h㎡ ,共需收集雨水量1375 m3。根据南区实际情况,提出利用南区3#地块的绿地空间(1845㎡),在绿地下面形成蓄水下渗空间,实现南区雨水就地下渗。 南区餐厅(联合展馆) * 最佳实践区C2楼 * 透水铺装的大量应用 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地面铺装都有讲究,渗水地面不仅可以减少地面的热量反射,还能保持土壤的生态功效。应用了具有排水性的全生态透水沥青路面,路面使用材料的80%为经特殊工艺处理的再生废钢渣。同时在人行广场、停车场等地区,大量采用具有渗水性能的面层铺装,有效地降低园区的雨水径流。 * 雨水渗井的增加 基于leed铂金江示范街区的要求,街区内的雨水必须得到回收利用,基本不进入城市排水管道。为此,实践区内新建了近10个雨水井,并将原先的城市案例活水公园改造为下渗池,以增加其雨水下渗的速度。 * 绿色屋顶的应用 在实践区中,大量的建筑单体采用先进的屋顶绿化技术,以降低雨水径流。其中包括伦敦馆(零排废建筑)、马德里馆、B-3-2建筑(雨水收集绿化)等。 同时根据“生态世博”、“绿色世博”的要求,上海世博会核心区将建设本市首个大面积屋面雨水利用系统。上海世博会核心区域的公共活动中心、演艺中心、主题馆、中国馆等四大永久场馆和世博轴景观顶棚都将建设屋面雨水利用系统,预计每年利用雨水近11万立方米,成为“生态世博”的示范设施。 * * 进一步说海绵城市就是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雨水,通过“滞蓄、收集、净化”得以让水在城市中活动更自然,达到对雨水的生态管控和调蓄作用。 * 径流峰值流量控制是低影响开发的控制目标之一。低影响开发设施受降雨频率与雨型、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与维护管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对中、小降雨事件的峰值削减效果较好,对特大暴雨事件,虽仍可起到一定的错峰、延峰作用,但其峰值削减幅度往往较低,因此需要结合工程措施共同调控洪涝。 * * * 城市人民政府要扮演好“决策者”和“指挥者”角色。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其次,相关从业人员要扮演好“设计者”和“建设者”角色。低影响开发设施维护运营单位要扮演好“养护者”角色。社会公众要做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社会公众可因地制宜“创造”各类低影响开发的新模式、新技术,如在房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 *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径流,绿色屋顶和下凹绿地:光明新区等案例,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透水铺装,北京又颁布了新规定 * 首先,要对城市原有的“海绵体”进行有效保护。其次,要逐步恢复和修复已受到破坏的“海绵体”。要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手段,使受到破坏的绿地、水体、湿地等“海绵体”的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最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创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在城市建设中优先采用具有渗透、调蓄、净化等“海绵”功能的雨水源头控制和综合利用设施,提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比例。同时,根据城市排水防涝的实际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扩充水域,以促进雨水的调蓄、渗透和净化。 * 陈家镇呢,我们当时是参考LID做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海绵体系。鉴于陈家镇国家实验生态社区的重要地位和地块原始自然水文条件 * 陈家镇开发前土地利用形式主要包括稻田(74.15%)、灌渠(15.18)、河道(5.49)和村庄(5.18%)等,经测算原始地表径流量约占年总降雨量的28%,这也间接说明场地大量的灌渠和水田对雨洪滞蓄起到了重要作用。leed * 提出了十字。通过在下垫面源头设置分散式措施,以内部消解 * * 首先,要对城市原有的“海绵体”进行有效保护。其次,要逐步恢复和修复已受到破坏的“海绵体”。要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手段,使受到破坏的绿地、水体、湿地等“海绵体”的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最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创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在城市建设中优先采用具有渗透、调蓄、净化等“海绵”功能的雨水源头控制和综合利用设施,提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比例。同时,根据城市排水防涝的实际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扩充水域,以促进雨水的调蓄、渗透和净化。 * * 场地靠近东海,盐碱化非常严重,同时亦受台风和海潮影响。本案结合场地自然水系,优化了水系结构,形成I-Tree树形弹性水网;并提高河网密度和水面率,以更利用城市的防洪排涝。同时结合生态功能对廊道宽度进行了划定,一级廊道50-100米,二级廊道30-50米,三级廊道10-30米,不同廊道分别保留定量盐碱地,作为生态雨水调蓄湿地

文档评论(0)

懒懒老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