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哲学思想-新.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朱熹的哲学思想 作者 贺晓丽 黄海玉 李亭亭 宋继光 史昌宁 朱熹简介 朱熹 字元晦 号晦庵 1130~1200 朱熹,祖籍江西(古属安徽徽州),出生在福建南剑(今南平),十四岁遵父命从师于胡原仲,刘至中,刘彦冲等,十八岁举于乡,十九岁中进士第。1193年任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修复岳麓书院。 从师承渊源上讲,朱熹是二程的嫡系四传弟子。他是哲学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及《语类》、《文集》等,是研究朱熹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 二程简介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河南洛阳人,他们的学说也称为“洛学”,二者哲学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哲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该书校点本。 程颢 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死后葬于洛阳伊川二程墓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一)理与气 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且如这个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的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当为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语类六二) 朱熹对理的规定与二程基本一致。也是事物的准则、规律,宇宙万物的本体和道德伦理原则。只是论证更加精致。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2、理气关系。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文集卷五十八) “五行阴阳士者滚合,便是生物底材料”。(语类)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语类卷一) ①理本气末。 由此可见,二者关系就是 根据与材料的关系,即 理决定气。 “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著” “无那气质,则此理无安顿处。”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语类九四)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与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文集四六) “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骑马相似。” ②理在气中 《语类》载:“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或问‘先有理后有气之说’,曰‘不消如此说’。” “理,行而上者,气,行而下者,自行而上下言,岂无先后”“究竟谁先谁后?”朱熹说“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有是理,后生是气。” (语类一) “太极生阴阳,理生气也。” (周子全书集说卷一) ③理先气后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二)气与物 朱熹把气比作万物的种子,气生万物如同种子生物。也就是说,万物都是由气产生的。气有阴阳二种因素: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就产生万事万物。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三)理与物 朱熹认为,理虽然通过气而产生了万事万物,但理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万事万物。万物由气构成而以理为根据,理是万物的本质。从根本上说,理与物的关系,即本体之理与具体事物之理的关系。他用“理一分殊”来说明这一点。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格物致知不仅是朱熹认识论的主要命题,而且是他哲学体系结构中“物——理”环节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说“理一分殊”揭示了从客体方面返回到本体,那么格物致知则从主体方面揭示了返回本体的过程,格物致知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 , 此谓知之至也。” 《四书集注大学补传》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一)格物,朱熹把格解释为至或格,就是 要到达事物的极至,穷尽事物本然之理 格物犹至也。”“格者,极至之谓” (语类十五,大学或问卷一) “格是到那般所在也,有事至时格底,也有事未至时格底。” (语类十五) “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穷得三两分,方未

文档评论(0)

zjq1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