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鹤壁煤样注氮后孔隙的BET比表面积显著降低,从12.4680 m2/g降低到7.1690 m2/g,降低幅度为42.50%;孔隙总比表面积的降幅较大,降低值为5.1659 m2/g;孔隙总体积降低幅度较小,仅降低了0.0016cm3/g;孔隙的BJH平均孔径微小升高,说明高压氮气的注入改变了煤样原有的孔隙结构,所以很有必要分析各个孔径段孔隙结构变化情况。 * * * 气体吸附/解吸对煤中孔隙发育与结构的影响 汇报人: 吉小峰 (博士研究生) 导 师 : 宋党育 教授 单 位: 河南理工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邮 箱:jxf1025@163.com 日 期: 2016/9/23 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学术报告 汇 报 提 纲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实验方法和过程 三、实验结果和讨论 四、结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煤储层具有低渗、低压、低含气饱和度等特点。 传统水力压裂对低渗低压煤层改造和增产效果不是很理想。 水力压裂伴注氮气开采煤层气技术,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煤储层的能量,起到增产的效果。 扩散 解吸 渗流 煤层气产出过程: 宏观裂隙 大、中、小、微 显微裂隙 阶梯状、雁列式、帚状 孔隙 大孔、中孔、微孔 渗流孔、吸附孔 三元结构模型 1.1 研究背景 气体的解吸或者运移是否会引起煤中孔隙形态、规模和分布的改变? 1.2 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 分类 研究内容 代表 煤层气井注气增产增透 多元气体吸附解吸实验 静态吸附法 、不同气体的吸附能力、解吸顺序、吸附和解吸规律 秦勇、叶建平、张晓东、唐书恒、于洪观、崔永君 注气增透增产 注CO2和N2增透、注气增产机制、采收率计算、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模拟 吴世跃、唐书恒、杨宏民、倪小明、Ekrem Ozdemi 煤基质变形对煤储层渗透性的影响 煤基质变形与渗透率实验 煤基质收缩、煤基质膨胀、渗透率实验、 变形测量、渗透率预测 赵阳升、傅雪海、杨永杰、方志明、蒋春跃、陈金刚 、 GRAY 、HARPALANI S 煤储层渗透率模型及流固耦合关系 渗透率会动态变化规律、渗透率变化数学模型、自调节效应、流固耦合关系 鲜学福、 邓泽 、付玉、 赵全胜、傅雪海、周军平 注入高压氮气是否会引起煤中孔隙形态、规模和分布的改变? 1.3 研究意义 通过注入高压氮气置换甲烷实验,研究实验前后煤孔隙的发育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探究煤层气增透、增产的内在机制。 煤孔隙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研究,为煤层气注气参数优选和渗透率预测提供实验和理论支撑。 汇 报 提 纲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实验方法和过程 三、实验结果和讨论 四、结论 2.1 煤样采集与处理 1. 煤样采集于河南鹤壁六矿二1煤层,将原煤破碎、研磨和筛分。 2. 工业分析结果 煤样 层号 水分 灰分 挥发分 固定碳 真密度 1 二1 0.79% 11.25% 14.67% 73.29% 1.48g/cm3 鹤壁煤样的平均真密度1.48g/cm3,煤类为贫煤-瘦煤。 煤样粒径:60~80目 实验仪器:ISO-300等温吸附解吸仪 2.2 注入高压氮气置换甲烷实验 配备有压力传感器和数据自动记录及处理软件,可得到平衡压力、吸附量等结果。 自由体积测定 气密性检查 等温吸附实验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1)等温吸附甲烷实验阶段 平衡压力点为6个,依次为1MPa到6MPa。 (2)注入高压氮气置换甲烷实验阶段 平衡压力点为2个,分别为8MPa到10MPa。 (3)注入氮气后解吸实验阶段 平衡压力点为8个,依次为9MPa到3MPa,1MPa。 备注:平衡时间不少于12小时。 2.2 注入高压氮气置换甲烷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煤样的吸附能力较好,孔隙结构利于气体解吸。 2.2 注入高压氮气置换甲烷实验 等温吸附解吸实验结果: 等温吸附参数 煤样 VL cm3/g PL MPa HB 14.45 5.09 鹤壁煤样等温吸附-脱附曲线 汇 报 提 纲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实验方法和过程 三、实验结果和讨论 四、结论 实验仪器:ASAP2020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测量仪 3.1低温液氮吸附实验 配备BET、BJH、NLDFT等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分析得到多种孔隙结构参数。 BET模型:孔隙比表面积; BJH模型:1.7~300nm孔隙的孔径分布; NLDFT模型:小于2 nm孔隙的孔径分布; 3.2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分析原理 (一)BET模型,多分子层BET吸附方程: 式中,P为吸附气体压力,MPa;P0为氮气饱和蒸汽压力,MPa;V为相对压力为P/P0时吸附气体体积,cm3;Vm为单分子层吸附饱和时的吸附体积,cm3;C为有关第一吸附层上的吸附能相关系数,其与吸附质和吸附剂性质有关。 煤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