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食品添加剂;第一节 概 述;分类:;
2.3 其它分类法:
国外:美国联邦规则索引(CFR);A类:A(1)类,经JECFA为毒理学资料清楚,已制ADI值或者毒性有限、不需规定ADI
A(2)类已制定ADI,毒理学资料不够完善,暂允许用于食品
B类:B(1)类曾进行过评价,毒理学资料不足,未建立ADI值
B(2)类未进行过评价
C类:C(1)类使用不安全
C(2)类严格控制在某食品的特殊用途上;卫生管理和要求
( 1)食品卫生管理
1954卫生部颁布《关于食品中使用糖精剂量的规定》。
1957年又发行了《关于酱油中使用防腐问题》的通知。
1960年国务院转发了国家科委、卫生部、轻工部《关于管理食用染料的请示报告》及《食用合成染料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967年卫生部、一轻部、化工部、商业部联合发行《关于试行八种食品用化工产品标准及检验方法》的联合通知。
1973年成立了以卫生部为主,吸收轻工、化工有关部门参加的食品添加剂标准科研协作组。;1980年正式成立了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组织。同年国家标准总局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GB 1886~1909—80)后,又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有关食品添加剂方面的新的国家标准,并对原有的食品添加剂标准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GB 2760—86和GB 2760—86(1988年增补品种))。
在1993年12 公布的666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中,食品类共有132项,其中98项是关于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标准。
1982年12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以上这些法规的公布和有关组织的建立,为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卫生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保证。
;(2)一般要求:六条
a.经过充分的毒理学鉴定程序,证明其在允许使 用范围内对人体无害;毒性:评价毒性首要标准是
ADI-----指人一生连续摄入某物质而不影响健康的每日最大摄入量,每Kg体重摄入的毫克数mg/Kg。
确定动物的(MNL)1/100-1/500 ;
MNL----最大无作用量
第二个安全指标:
LD50(半数致死量) mg/Kg,一般只要500 0mg/Kg,没有必要致死量动物的毒性
包括:急性毒性实验、亚急性实验、慢性实验
;(3)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4、 ??展与前景;(2)前景
特点:品种繁多,销售量大,变化迅速,日新月异例如:全世界食品添加剂品种达14,000多种,其中80%为香料。直接使用3000~4000种,常用的600~1000种。;1. 天然?、?健康、安全的天然食品添加剂仍是今后发展 方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自身生命健康的日趋关注,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如营养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已成为食品消费市场的热点。
; 2.研究开发生物食品添加剂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将在食品添加剂开发中发挥巨大作用。
例如:发酵法生产赖氨酸,利用基因工程新技术生产氨基酸,所有氨基酸生产可全部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发酵法制有机酸味剂、柠檬酸、乳酸、醋酸、D—酒石酸大部分和全部采用生物技术生产。
用生物技术生产食用色素、香料、微生物、乳化剂、保鲜剂等产品也将逐渐增多。;3.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添加剂将迅速发展
我国食品工业今后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是,方便食品,营养食品,保健食品、功能型食品等,
例如,儿童食品:集中发展营养型,乳品型,利智型产品;老年人:以清淡型,风味型,疗效型,并注意低糖,低盐,低脂;青年人:以健康食品(乌发,美容);运动员、歌唱家(清嗓)保健食品;
新婚旅游、野战、病员疗效等食品。 ;4.用量少,作用效果明显的复配型食品添加剂市场潜力很大;5.食品保鲜剂仍将迅猛发展;第二节:食用色素;2-1食用天然色素定义、分类;(1)形态的分类
①直接使用天然物:果酱、浓缩果汁液类
②干燥、粉碎等简单加工的粉末状:茶 末、 红甜菜根粉等
③从天然资源(发酵物)中提取
④经化学处理或酶处理
⑤用化学方法合成天然色素同等物:
如β-胡萝卜素;(2)原料来源分类
①植物性: 甜菜红 辣椒色素
②动物性 虫胶色素、血红蛋白、骨胶原色素 等。
③无机色素 氧化铁红、二氧化钛
④微生物色素 如红曲色素
⑤合成天然色素类 β—胡萝卜素、核黄素。
(3)色调分类
红、橙、黄、蓝、绿、褐、红紫;表4—1 色调分类法分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