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晋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防控科 闫以让 2006年北京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福寿螺事件” 2006年5月22日,北京市一名34岁男性,在北京蜀国演义酒楼与同事一起食用“凉拌螺肉”。 5月30日出现双肩疼痛、颈部僵硬,自觉受凉未治疗,随后双侧肋部及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有刺痛感,触摸及接触凉水、凉风后加重;至6月10日,活动、翻身、走路时头痛加重,伴恶心,去中日医院就诊,后转入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研究所门诊,临床诊断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同一天进餐的同事也出现了相同症状。 6月25日,北京友谊医院临床医生到西城区北京蜀国演义酒楼和该酒楼朝阳区劲松分店紧急调查,发现该酒楼销售的“凉拌螺肉”为“福寿螺”,2/12只螺中检测出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根据患者共同就餐史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临床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病。 脑液中第4期幼虫 广州管圆线虫 成虫寄生于鼠类肺部血管, 人因误食幼虫而感染 主要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广州管圆线虫最早由陈心陶1933年在广东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 1935年确定为新属新种,命名为广州肺线虫(Pulmonema cantonensis)。 1946年由Dougherty(多尔蒂)订正为广州管圆线虫。 一、形态 1.成虫 线状,体表具微细环状横纹。头端钝圆,头顶中央有一小圆口,缺口囊。 雄虫长11~26mm,交合伞对称,呈肾形; 雌虫长17~45mm,尾端呈斜锥形, 2、幼虫 第3期幼虫外形呈细杆状,大小为(0.462~0.525)mm×(0.022~0.027)mm, 虫体无色透明,体表具有两层鞘,头端稍圆,尾端骤变尖细(钢笔尖样)。 电镜下的广州管圆线虫 二、生活史 特点: 1、成虫寄生于鼠类(终宿主)的肺动脉内。 二、生活史 二、生活史 特点: 1、成虫寄生于鼠类(终宿主)的肺动脉内。 2、幼虫寄生于螺类及蛞蝓(中间宿主)内脏、肌肉等处; 褐云玛瑙螺 福寿螺被剖开肺膜后幼虫结节 二、生活史 特点: 1、成虫寄生于鼠类(终宿主)的肺动脉内。 2、幼虫寄生于螺类及蛞蝓(中间宿主)内脏、肌肉等处; 3、转续宿主--蛙、蜗牛、鱼、虾、蟹等 二、生活史 特点: 1、成虫寄生于鼠类(终宿主)的肺动脉内。 2、幼虫寄生于螺类及蛞蝓kuò yú(中间宿主)内脏、肌肉等处; 3、转续宿主--蛙、蜗牛、鱼、 虾、蟹等 4、人是本虫的非正常宿主 5、感染阶段:第3期幼虫 (感染期幼虫)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三、致病 三、致病 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27天,平均为10.25天 幼虫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以脑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 除大脑和脑膜外,病变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髓。 主要病理改变为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及肉芽肿性炎症反应。 突出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表现,其次为颈项强直,可伴有颈部运动疼痛、恶心、呕吐、低度或中度发热。 头痛一般为胀裂性乃至不能忍受,初为间歇性,以后发作渐频或发作期延长,止痛药仅能对45%病例有短时间缓解。头痛部位多发生在枕部和双颞部。 临床病例中,多数患者有发热伴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视觉损害、缓慢进行性感觉中枢损害、眼外直肌瘫痪和面瘫、无定位的四肢软弱。 四、诊 断 五、流 行 本病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太平洋岛屿、日本和美国; 我国见于台湾、香港、广东、浙江、福建、海南、天津、黑龙江、辽宁、湖南等地,多数呈散在分布。 目前全世界已有3000多病例报道,其中台湾省有300多例 在中国大陆,1979年首次在广州报道了1疑似病例,1984年在1例患儿脑积液中查获了幼虫,从而确立了中国内地的首例病人。 2006年在北京市发生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中,从6月24日发现首例病人至9月24日,北京市各医院共确诊160例病人,其中138系因食凉拌福寿螺肉所致,此次本病暴发成为北京市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传染源:本虫可寄生在十几种哺乳动物,包括啮齿类、犬类、猫类等,其中主要是鼠类; 台湾省褐家鼠感染率为8%~71%,广州为2.8%,温州为26%。 鼠类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 本病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因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正常宿主,该虫很少能在人体肺血管内发育为成虫,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幼虫不能离开人体继续发育。 2、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 50余种。在我国发现的中间宿主主要有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等。 广东省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为33.83%,每只螺最多含13 565条幼虫;云南河口为37.65%;海南为1.85%~95.7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