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说匠心独运的人物出场艺术 四川省射洪中学 赵强 文学大师历来都十分讲究文学作品中人物出场的描写,设法使人物一出场,就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一个人物出场写得好,不仅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或精神风貌,使形象先声夺人,为人物在作品中占据其应有的地位而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还能使结构更加新颖别致,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一、烘云托月式——智慧化身诸葛亮 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一个中心人物。他的出场的设计是最独具匠心的,正因为如此,才使 得37回以 后的《三国演义》几乎成了诸葛亮一个人表演的舞台。 作品以刘备求贤的所遇所闻为线索,运用大量的铺垫、陪衬、对比等艺术手法,描写叙述了诸葛亮未出世前的生活环境、社会关系及别人对他的评议,从侧面对诸葛亮作了有力的烘托。由于作者的妙笔生花,使其集众人之长、神鬼莫测,达到高度的艺术集中。因此,在诸葛亮本带传奇色彩的形象上更添神奇,使之成为智慧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忠君的贤相。 1、东汉末年,经过二十多年群雄角逐,天下只剩曹操、刘备、孙权几人了。曹操统一了北方,势力强大,咄咄逼人;而“怀王佐之才”的刘备却被曹操赶得无立锥之地;依附刘表,暂住新野,寄人篱下,提心吊胆过日子,又被蔡瑁追得忙忙如丧家之犬。对贤才的渴盼如永夜望曙、旱夜望雨一般 。(铺垫1) 2、水镜庄通过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徽之口,道出了刘备虽有雄心壮志,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关、张、赵竭忠相助,但由于没有经纶济世的大贤辅助,故落到如此地步;同时也道出了治国安邦的两位奇才“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为孔明出场埋下伏笔。 (铺垫2) 3、徐庶自荐。出场就见功,杀二吕,破曹仁八门金锁阵,夺取樊城。杀的曹仁、李典大败,威震曹营。曹操五大智囊之一程昱说:“徐庶之才,胜吾十倍”。刘备认为徐庶“天下高贤,无出先生右着”,甚至在送别徐庶时“先生既去,刘备亦将远遁山林矣”的悲观情绪和“吾欲尽伐此处树木,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依依不舍的情怀。作者用多种笔法描写徐庶的超群不凡,实际上还是为诸葛亮的出场再作铺垫和正面衬托。 (铺垫3) 4、走马荐诸葛 。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 (铺垫4) 5、“一顾”“再顾”茅庐。对卧龙岗周围环境的描写,荷锄农夫所唱的山歌,草堂上的对联,诸葛均所吟咏的诗歌,共同构成了一个淡泊、高雅、宁静的意境,这对塑造诸葛亮形象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出访过程中又写了孔明的朋友、岳丈、弟弟和童子等人物形象,造成烘云托月的效果。(铺垫5) 6、同时,刘备去“三顾”之前,“乃令卜者揲蓍(shéshī卜卦),选择吉期,斋戒三日,熏沐更衣,再往卧龙岗谒孔明”与关羽的不悦、张飞的“喊来”“用绳绑来”“去屋后放火”,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刘备求贤若渴的心理。 (铺垫6)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写出了隐居生活的快乐) 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毛宗岗评曰:“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秀;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 刘备两度不遇孔明,明显是孔明有意回避,表现出孔明的矜持、清高、自尊自大、不汲汲于功名的特点。两顾茅庐几千字,孔明一面不露,却无处不见。农人所咏、诸葛均所唱、黄承彦所吟,极显卧龙澹泊宁静之志;崔州平的见解、石广元和孟公威的嗟叹,既显卧龙之才,又显孔明有志必为之勇,是正衬,亦是反托;更有玄德的一片虔诚之心,如永夜望曙、旱夜望雨一般:到此,孔明已经千呼万唤,不能不出了。 一次次的埋下伏笔,一次次地设置悬念,大吊读者的胃口,读着这几回,读者在那清幽的自然风光和隐逸者的言谈笑语中不断地追问,不断地猜想,这个卧龙先生、这个孔明究竟是怎样的异人? 未见其人,先闻其诗;未见其人,先见其居;未见其人,先观其志。关于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的印象在读者心中不断地蓄势,以童谣、歌吟、别人的传言、口碑等等,就像春雨一样又开始了潜移默化于读者之心,一切都水到渠成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