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大地构造学绪论.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由“果”寻“因”的逆向思维和时间-空间想象能力; 将今论古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构造现象的综合分析,多元限定和逼近。 假设论证法: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大陆漂移 逻辑推理法:发现规律――逻辑推理――作出解释 海底扩张 * * * 1.4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简史 感知时期 大地构造学思想萌芽时期 历史大地构造学时期 板块构造时期 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简史 * * 1.4.1 感知时期(前17世纪) 公元前8世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记载地震造成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现象。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色诺芬海生动物贝壳,推断灾变性的海陆变迁。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气象》提出,海陆分布不会永久不变。 公元前7年,古罗马斯特拉波提出海平面升降是由于海底升降,受地震、火山喷发影响。 77年,古罗马普林尼编纂《自然史》,记载了地中海地区由于地壳变动形成的新岛屿的名录。 771年,颜真卿论证“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  1021-1023,阿拉伯阿维森纳提出山脉隆起是因为地震和流水侵蚀。 1086-1093,沈括《梦溪笔谈》论述了海陆变迁等问题。 1170年,朱熹在《朱子全书·天地》中提出“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 * * 1.4.2 思想萌芽时期(17世纪中-19世纪初) 笛卡儿的天体演化说、旋涡模型和近距作用观点。 笛卡儿(1596-1650)的漩涡说认为太阳的周围有巨大的漩涡,带动着行星不断运转。物质的质点处于统一的漩涡之中,在运动中分化出土、空气和火三种元素,土形成行星,火则形成太阳和恒星。 他认为天体的运动来源于惯性和某种宇宙物质旋涡对天体的压力,在各种大小不同的旋涡的中心必有某一天体,以这种假说来解释天体间的相互作用。笛卡儿的旋涡模型是17世纪中最有权威的宇宙论。 * * 莱布尼兹(1646-1716 )考察哈尔茨山的矿藏;提出地球开始时处于熔融状态的假设,被认为是地质学的创始人之一。 * * 魏尔纳(A G Werner,1750-1817)“水成论” 的基本观点:①地层分层:原始海洋问题。Ⅰ层:花岗岩、片岩、片麻岩层;Ⅱ层:机械沉积和化学沉积层;Ⅲ松散堆积层。玄武岩夹在地层之间,并见有化石。②对地层倾斜的解释,原始地形不平坦,早期水流速度大,造成地层弯曲和紊乱。③岩脉从上往下贯入。④火山是地下煤燃烧的结果。 地质学史上的第一次大争论: 水成论和火成论 郝屯(Hutton,1726-1797)1785年发表《地质学原理》,提出了“火成论” 。他发现花岗岩脉穿插在沉积岩中呈侵入接触关系,地壳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这一过程是缓慢的,过去发生的变化和现代进行的演变过程是类似的。基本观点:①岩石既有水成也有火成;②岩脉穿插等证据;③烘烤变质现象;④岩石循环;⑤ Hall的玻璃实验。 * * 隆起说 收缩说 地球膨胀说 脉动说 地幔对流说 槽台学说 1.4.3 历史大地构造学时期(19世纪中-20世纪中) * * ●隆起说(J.Hutton,1726-1797) 第一个大地构造学假说,推论地壳的各种地质现象都是由地下热能在上升过程中造成的(J.Hutton,1788)。地壳运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垂直方向的上升运动,隆起的原因在于熔融岩浆的上升。当岩浆向上侵入挤进岩层之中,还会派生出斜压力或水平侧压力,再加上岩层本身的重力及所受阻力的共同作用,会导致岩层发生褶皱变形。这种褶皱应围绕着隆起中心向四周推挤而成。 莱伊尔在《地质学原理》中把山脉的形成归结为地震或火山顶托,认为山脉是垂直运动造成的。Buch(1774-1853)发展了莱伊尔思想,认为山脉是地下巨大的岩浆库顶托而成,这一“火山口抬升”理论,成为欧洲19世纪十分流行的观点。 G P Scrope’s Ideal Transverse Section of a Mountain Range(1825) * * ●收缩说(Elie de Beaumont,1798-1874) 法国地质学家Elie de Beaumont(1830,1852)提出收缩说。他尝试用简单的数学工具去解决复杂的地质问题,接受了“山脉是地球躯体骨骼”的思想,把地球演化、海陆成因的研究集中到山脉的成因研究,认为平行的山脉具有相同的年龄,不同年龄的山脉具有不同的走向;山脉实际上沿着地球表面大圆弧分布,若干大圆弧组成了地球表面的五角形网络(pentagon network);山脉源于地球的收缩,等等。 Beaumont学说在欧洲和北美产生了较广泛影响,特别是有关地球收缩的理念,与当时流行的观点吻合,布丰、开尔文等人都是基于地球冷却的思路来计算地球年龄的。许多学者相信,地球收缩可以造山,犹如变干而褶皱的苹果。 * * ●膨胀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