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馒头窑的特点 建造方便 保温性能好,窑炉温度可以达到1300℃以上。 可烧还原焰。 烧成时间长,燃料消耗大,窑室温度分布不均,生烧率高。 馒头窑的出现 伴随烟囱的出现,我国北方黄河流域从西周开始已经基本形成了带烟囱型的馒头窑。 此时窑炉的温度已经可以达到1200℃。 到了春秋时期,烟囱的位置由窑顶移至窑身后方,此时的窑炉基本已经具备馒头窑的全部形制了。烧成温度可以到达1250℃。 一、坯体成型工艺 二、坯釉烧成过程中受热行为 三、 窑炉技术 三 我国古代窑炉技术的发展 陶瓷烧成技术:借助窑炉、窑具和燃料加热陶瓷生坯,在受热过程中物料本身经过物理化学反应达到各种程度的致密化烧结的技术。 窑炉结构和窑具种类以及装烧方法是影响成品质量最关键因素之一。 三大要素:土、水、火。 窑炉的关键指标 1 烧成温度:又称“火候”。烧成陶瓷制品所需的温度。依据质地不同而有所差别。 烧成温度对陶瓷器的影响 “正烧”:陶瓷在焙烧时,器物不变形而且胎体充分烧结,釉层玻璃化完全。 “过烧”:陶瓷在焙烧时,因温度过高而变形。 “生烧”:陶瓷在焙烧是,温度偏低而胎体未能完全烧结,釉没有玻璃化。 2 烧成气氛 焙烧陶瓷器时的火焰性质。分为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 氧化焰:燃料充分燃烧,氧气充足情况下,燃烧主要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此时氧气过剩。此种环境称为氧化气氛。 还原焰:燃料在缺氧情况下燃烧产生的火焰,燃烧主要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和碳素等。此种环境称为还原气氛。 中性焰:充分燃烧但无氧气过剩,理想状态。 烧成气氛对陶瓷的影响 气氛对陶瓷色泽影响 主要原理:Fe2+离子在不同气氛下含量的多少。 氧化气氛下, Fe 主要以Fe3+的形式存在,陶器胎呈现黄红褐等色,瓷器的釉色偏黄。 还原气氛下,CO、C等含量高,更多的Fe3+被还原为Fe2+ ,陶器的胎色变浅发青(灰陶),瓷器的釉色发青。黑陶的形成原因,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的烟尘(碳素),渗碳作用。 气氛对烧成温度的影响 坯体在还原气氛下烧结温度比氧化气氛下下降,下降幅度随坯体中铁含量的高低而变化,铁含量越高,下降幅度越大。 李家治、周仁先生1959年进行了气氛对瓷坯加热性状影响的试验。 见周仁等:《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1982.12,轻工业出版社。 试验结果 理论解释 还原气氛下,更多三价铁离子(Fe2O3)被还原为二价(FeO),FeO为强助熔剂,易和SiO2反应形成FeSiO3(低熔点玻璃),在较低温度下产生液相,促进胎体致密烧结。 还原气氛下,瓷器更易烧结,成瓷温度更低。 窑炉的基本要求 温度达到胎体烧结、釉层玻化。 可以控制烧成气氛。 窑炉技术的发展过程 一 露天堆烧 使用燃料直接加热器物,不存在封闭的空间。 没有任何保温措施,温度无法达到 粘土烧结。 升、降温阶段通常没有保护措施,升温、冷却速度太快,陶器易开裂。 最早期的陶器往往多羼和料的原因之一。 坯体预热的原因之一。 我国早期露天烧制的陶器 根据学者研究,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早期陶器都为露天堆烧。 判断根据: 大量的羼和料的使用,羼和料种类包括各种粗砂粒、蚌壳等大量的瘠性原料。 目前发现的以圜底器为主,适合露天放置。 器表常常出现黑色烟熏痕迹。 胎体显微结构中没有玻璃相。 玉蟾岩陶器 露天堆烧技术的特点 烧成速度快。 经济,无需建窑,随制随烧。 操作简便。 傣族、佤族、黎族等南方少数民族至今仍在使用。 最高温度可以达到900℃,但持续时间通常仅仅为一个小时。 傣族露天堆烧方式的加热过程曲线 海南黎族露天堆烧过程 选择一块较平坦的空地,备一牛车干柴,横竖间隔摆放成约8层、长宽约160厘米、高度约30厘米的柴堆。 将陶坯倒扣在柴堆上,大小不等可随意摆放20件左右。 为使烧陶过程顺利,在烧制之前,按照黎族传统方式,人们虔诚地围绕柴堆载歌载舞,让神灵保佑制陶。 用火种点燃稻草与木柴,燃烧整个柴堆,片刻熊熊烈火开始往上蹿……温度可逐渐达到700℃左右。 当摆放陶坯的柴堆烧到三分之二,木柴渐渐烧成炭,妇女们便将一堆堆干稻草扔向正燃烧的陶器之上加助火力,稻草烧尽后在陶器上形成厚厚的火灰,此时火渐渐由表人里,持续着小火状态。 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烧制后,即用一根长木棍从火堆里慢慢地挑出烧好的陶器。 为了增加陶器的坚硬度,黎族妇女立刻就用捣烂后的植物树皮“塞柴涯”(黎语),取其汁液与植物“柴构仁”放在一起浸泡后,用树叶淋在刚出火的陶器上,经过粹火后的陶器即刻变声,使之起到加固作用。陶器遂制作完成。 选自:金宝良《有多少记忆可以重现——探访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术》,中国陶瓷,2007,12. 二 穴窑(升焰窑) 陶瓷工艺技术的一大突破。 陶窑的出现: 大大减少了热量的损失。 燃料燃烧时窑内火力集中,温度易于升高。 温度可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