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
PAGE
PAGE 1
———————————————————————————————— 作者:
———————————————————————————————— 日期:
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
蒋志聪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彝族喜温凉,恶酷热,村寨多坐落在高海拔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放火案越西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彝族村寨往往以某一父系血统家支为基础,纳入一些有姻亲关系的人户,形成高山地区十来户,二半山区二三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矮山平坝地区四五十户不等的村落,一家一院。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
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凉山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通光透气。凉山彝族传统住宅又有“瓦板房”的别号。走进这类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
越西彝族住宅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架锅,塘火终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动的中心。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彝族民居也有不少变异建筑,主要表现在盖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压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大户人家和不少村落还建有多层高碉土楼。现代越西彝乡住宅变化最为显著.向砖木结构建筑发展,普通另设畜圈。一些富户开始修建砖混结构、花园庭院式的新房。古老的凉山彝族民居洞开了窗户,吹进了现代风。
房屋建筑类型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从已知的文献记载来看经过岩洞,彝语叫“瓦居”或“瓦依”,往后逐渐过渡到人类自己修建的树枝房。它是用一些木材支撑屋架,四壁栽上高低不等的木桩,用藤或竹片系一根木杆在同一条边的木桩上,四周用柴块围起来,周围用树枝或杂草封闭起来,盖上茅草等后,即成简陋房屋,以后逐渐地发展成木板房。?
木板房是越西彝族长期以来盛行的传统居住建筑,而屋面用木制瓦板盖上而得名。有木与篱笆搭成的墙和土墙两种,上置栋梁,构成房架,双斜面人字形屋顶盖上木瓦板。木瓦板分上下两层即雌雄两层。木瓦板长2米左右。下层铺薄,上层则在下层两板相隔处置一板。彝语上层叫“平补”,下层叫“平莫”。盖好后用板条横搭瓦板上,置较重而稳的石块压在其上。每年雨季前轮翻一次木瓦板。木瓦板不用锯解,用特别的木材和专门的剖瓦刀剖开,这样就有自然的纹路,雨水可以顺此而流。高寒山区的彝族群众主要居住瓦板房。?
土木瓦房,木结构,土为墙,瓦盖顶。坝区彝族基本上都建土木瓦结构的房屋,多为单家独院,庭院面积与宅基地大小相当。
住房几乎都是长方形平房,十板墙房屋高度一般约3.5米左右。多数都在五、六板墙处开门,门约1.7米左右。以过门墙为基础,堂屋两边分别横装几根木杆,再用木板铺垫其上,构成第二层楼,可用来放细粮或住人。正屋通常列为三间,居中厅堂比较大,视其家庭经济情况,大者可容纳上百人,小者只能容纳十来人。所列三间的隔墙一般使用柱子或木板或竹编板等材料。正厅中间基本上无楼,设有火塘,以火塘为界,分为主客两方。
火塘环周安上鼎立三块条型石或经匠人加工成弯型上面刻有各种图案的三锅庄石,用来支撑铁锅,火塘终年生火,厨炊都在这里进行,是全家室内生活的中心。饮食、取暖、会客、议事都以火塘为中心对坐进行。火塘上方用一块比较窄的篾萝笆顺墙壁至火塘边一尺远处隔开,形成主客分明的界限。火塘两边主客席上各铺两张硬竹篾席子,按长幼辈份和男女性别等依次坐定。火塘上方1.3-1.7米高处,安装一付用木条穿逗好的长方型木架,其上横放一块篾席,用来烘烤辣椒、花椒,烟叶、肉类等。
越西解放前高山区基本盛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