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人格权: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以人格利益为内容的,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人格所必须享有的且与其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 (2)身份权:是民事主体基于某种特定身份享有的民事权利。 浙江省某市商场在举办有奖销售广告中说:凡一次性购买本商场价值1000元商品者,赠奖券一张,本次活动设一、二、三等奖,中一等奖者获6万元。 唐先生有幸得到一等奖,当他拿着获奖券,高高兴兴去领奖时,却领到一张“人身保险单”,其保险单上写道:“投保金额为20元,投保人自投保24小时后一年内,若因意外身亡,可获理赔6万元人民币。” 唐先生认为:商场承诺一等奖获6万元,应该是商场直接兑现6万元现金。而商场解释说只能获6万元人身保险单。双方争持不下,唐先生将商家告到法院,庭审中商家高举广告牌说,我们有言在先,“最终解释权在本商场”。 法院应如何处理此案? (1)协商解决; (2)请求调解; (3)提出申诉; (4)申请仲裁; (5)提出诉讼。 3. 消费者权益争议解决的途径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权利依法向纳税人征收货币或实物,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法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的税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税收法律、国务院制定的税收法规和财政部、海关总署等制定的税收规章组成。 1. 税收法的含义 (1)征税主体 (2)纳税主体 (3)征税客体税种及税目 (4)税率 (5)纳税环节 (6)纳税期限 (7)减税免税 (8)违章处理 2. 税收法的构成要素 (1)商品税法 (2)所得税法 (3)财产税法 (1)税收管理制度 (2)税收征收制度 (3)税务检查制度 (4)税务代理制度 3.税收征纳实体法 4.税收征纳程序法律制度 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根据本阶级意志,通过国家立法程序制定的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979年7月1日通过, 1980年1月1日生效。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修订并公布,1997年10月1日生效。 1.刑法的概念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相当原则 2.刑法的基本原则 犯罪,一般是指危害统治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具有刑事违法性 具有社会危害性 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1.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 客 体 客观方面 主 体 主观方面 2.犯罪的构成 犯罪主体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 不负刑事责任 不满14周岁的 相对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完全负刑事责任 已满16周岁的 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 故意 过失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 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应当预见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至发生危害结果 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至发生这种结果 犯罪主体对其实行的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某工厂保卫干部某甲与某乙有仇,欲寻机杀乙。一天,他带枪外出,看到远处某乙与某丙站在一起说话,他认为报仇的时机已到,连忙举枪向乙射击,结果未击中乙而击中了丙,丙当场死亡。 如何分析某甲的行为? 甲射击乙的行为从其主观方面看,属于直接故意杀人,由于他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因而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甲在举枪射击乙时,已看到丙与乙站在一起,也明知从远处射击,有可能击中丙。但他报仇心切,抱着放任这一结果发生的心理举枪射击,造成丙的死亡。就甲的主观方面说,属于间接故意的犯罪。对于丙的死亡,甲应负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犯罪客体及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行为 犯罪结果 作 为 物质性损害 非物质性损害 因果关系 必然因果关系 犯罪时间、地点、方式 不作为(玩忽职守) 两种情况 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 3.排除犯罪的事由 故意犯罪形态的表现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 犯罪既遂 4.故意犯罪形态 某仓库保管员因对工资调整不满,打算放火烧掉仓库,报复领导,以泄愤恨。一天晚上,刚把火点燃后,看到有人正向仓库走来,他感到即将被人发现,事已难成,便把火扑灭了。 如何定性保管员的行为? 他已经把火点燃,不属于犯罪的预备。 他的行为没有得逞,因而不属于犯罪的即遂。 他把火扑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