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诗中的抒情诗与中国诗歌抒情传统的形成.pdf

论雅诗中的抒情诗与中国诗歌抒情传统的形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2 期 Journalof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2005 No.2 刘俊 阳 ( , 10009 1)   [] 《诗经》雅诗绝大部分为抒情诗, 包括颂美诗和怨刺诗, 怨刺诗表现出强 的忧患意识和对天命的怀 疑, 以杰出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文人诗歌抒情传统的形成。雅诗的成就和地位至今仍未得到充分地认识。实际 上雅诗的成就绝不逊色于风诗, 其对后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风诗。 十五国风是中国民歌的第一个高峰, 雅诗则是中 国文人诗的第一个高峰, 二者都是《诗经》中的精华。 [] 诗经;雅诗;颂美诗;怨刺诗;文人诗 [] I207.2  [] A  [] 1004 34 89 (2005 )02 0076 05 》, 《》。 一、雅诗中的颂美诗 , 。 , 。 、 , 《 , 、、 》。 、。 , 。《》 5 。 13。《》、《》《》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5 , 13《》、《 , , 。” 5 》、《》、《》、《》 , , 。, , 2 1《》、《》、《》、《 、。 , 7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雅诗中的怨刺诗 ”;《》:“, ”、“, ”, “, ”;《 》:“, 33 , 《》:《》、《》、 , 。” 《》、《》、《》、《》、《》、《》;《》 《》, 。 :《》、《》、《》、《》、《》、《》、 ,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