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2章 难治性溶血性贫血.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2 第二章 难治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了骨髓造红细胞的代偿能力而出现贫血,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血循环中正常红细胞的寿命约110~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被不断地破坏与清除,新生的红细胞不断由骨髓生成与释放,维持着动态平衡。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的生存时间有不同程度的缩短,最短只有几天。当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过多、溶血增多时,但溶血程度并不严重,原来骨髓的造血功能正常,那么骨髓的代偿性造血功能可比平时增加6~8倍,临床上可以不出现贫血。这种情况叫“代偿性溶血病”。如果骨髓的代偿造血速度比不上溶血的速度,临床上就会出现贫血的表现。   溶血性疾病有多种分类法。从病程出发,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从遗传学观点,可分为先天性溶血和后天获得性溶血,但先天性者不一定一出生就发病,而后天获得性者却有一出生就出现溶血者(表1)。从发病机制分类,可分为红细胞自身缺陷和红细胞外因素所致溶血。从实验角度出发,可分为免疫性溶血和非免疫性溶血。各种分类法各有千秋,它可从不同的角度帮助人们认识溶血和诊断溶血。 表1溶血性贫血分类法 先天性 后天性 红细胞膜先天异常所致溶血性贫血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兼有温、冷双抗体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棘状红细胞增多症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干瘪红细胞增多症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酶缺乏所致溶血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红细胞机械性损伤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 其他红细胞酶缺乏症 创伤性心源性溶血性贫血 珠蛋白合成异常所致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异常血红蛋白 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及微生物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血红蛋白S 化学物质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血红蛋白C、D、E 物理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不稳定血红蛋白 生物毒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血红蛋白M 微生物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氧亲和力改变的血红蛋白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类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由于发病机制的不同,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也各不相同。对于先天性的溶血性贫血,需要做好的是产前诊断,出生后仅能根据病情的发展进行对症支持治疗。而后天性的溶血性贫血,能去除诱因的则需去除诱因,能使用药物治疗的则使用药物治疗,一般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目前存在治疗困难的溶血性贫血临床上并不少见,本文重点介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这两类溶血性贫血。 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定义 由抗体参与的溶血反应所致的贫血,称为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这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即称为第Ⅱ型过敏反应,是由于红细胞本身与外来抗原(包括如药物等半抗原)结合,与相应的抗体(大多是IgG或IgM)作用后,在有或无补体的参与下,引起红细胞的聚集和溶解而发生溶血;吸附有抗体的红细胞也可通过脾或肝内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而破坏。 分类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自身抗体根据其作用于红细胞时所需温度可分为温抗体和冷抗体两大类。温抗体一般在37℃时作用最活跃,可分为不完全温抗体及温抗体自身溶血素。前者约占所有自身抗体的大多数,主要是IgG,其次为非凝集性IgM,而IgA很罕见。IgG性不完全温 冷性抗体在20℃以下作用最活跃,凝集素性IgM较多见于冷凝集素综合症,可直接在血循环中发生凝集反应,所以是完全抗体。在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所见的为一种特殊冷抗体(7SIgG),在20℃时吸附在红细胞上,当温度升高后即与细胞分离,称为冷热抗体(即Donath Landsteiner 难治原因分析 1.发病机制不明 抗红细胞自身抗体的产生机制尚未阐明,可能因素有以下诸方面: ①病毒 感染可激活多克隆B细胞或化学物与红细胞膜相结合,改变其抗原性等均可能导致自身抗体。据报道[1],B19微小病毒感染可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②淋巴组织感染或肿瘤、胸腺疾患以及免疫缺陷等因素,使机体失去免疫监视功能,无法识别自身细胞,有利于自身抗体产生。 ③T细胞平衡失调学说,实验检查发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患者有抑制T细胞减少和功能障碍,也有辅助性T细胞有特定亚群活化,使相应B细胞反应过剩而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细胞的免疫系统通过多种机制进行抗原识别。在识别免疫球蛋白表面颗粒和复合物的相关受体中,最重要的家族是Fc受体。Fc受体通过Ig的Fc片段进行识别,并根据Fc片段分成不同的亚组,Fc受体根据结合的Ig来命名。主要的Fc受体有结合IgG的FcγR,结合IgA的FcαR,结合IgE的FcεR[2]。Fc受体担负的功能有内吞作用、吞噬作用、颗粒释放、反应介质释放和细胞的活化/细胞的毒性

文档评论(0)

xieliandim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