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比赛-公开课件(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京剧的起源 与形成 1790年起源于徽班进京,经过五六十年的孕育 同光十三绝 《牡丹亭》 《牡丹亭》 京剧的鼻祖 在京剧第一代著名演员中,程长庚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被人们誉为“京剧鼻祖”。 程长庚是安徽省潜山县人。生于1811年11月22日,卒于1880年1月24日。程长庚从小受到戏曲艺术的熏陶;经过艰苦的努力, 他终于在清道光二十五年成为三庆班的头牌老生和班主。 他继承了徽班兼收并蓄的传统,善于熔汇徽调、汉调、昆曲、梆子诸腔之长于一炉,为京剧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京劇的起源 京劇的前身: 徽劇,至清末民初通稱皮簧戲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 “三慶班” 、 “四喜”、 “和春”、“春台”诸班)進京後大量吸收當時在北京流行的昆曲、京腔、秦腔等各種戲曲藝術的成就 同一時間, 受到北京的語言、風俗等地方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 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 衍變成為京劇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 已有200年歷史 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 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 1790年, 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 衍變成京劇, 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 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 集: 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 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 刻劃人物, 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為: 生(男人)、旦(女人)、淨(男人)、醜(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 人物有忠奸之分, 美醜之分、善惡之分。 簡介徽劇的形成 京劇形成與發展 京劇前身: 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 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 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 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戲 乾隆年 清乾隆五十五年, 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 乾隆、嘉慶年間,北京舞臺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 相互對峙。徽班到京, 首先致力於合京秦二腔 徽班廣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劇碼和表演方法, 同時繼承了眾多的昆腔劇碼(還排演了昆腔大戲《桃花扇》)及其舞臺藝術體制, 在藝術上得到迅速提高 在聲腔方面: 除了所唱二黃調以新聲奪人而外,它更“聯絡五方之音” 在劇碼方面: 題材廣闊,形式多樣;在表演方面,純樸真切,行當齊全文武兼重, 因此適合廣大觀眾的欣賞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 據《夢華瑣簿》載, 四大徽班“各擅勝場”。三慶以“軸子”取勝(連日接演新戲), 四喜以“曲子”取勝(善唱昆曲), 和春以“把子”取勝(善演武戲), 春台以“孩子”取勝(以童伶為號召) 在藝術和經營上方面: 能夠發揮專長,取得較快進展。 京劇形成與發展(續) 嘉慶年間 北京已流行西皮調, 王洪貴、李六, 推動了西皮調的革新發展 在徽、漢演員的共同努力下, 逐步實現了西皮與二黃兩種腔調的交融 開始不同的劇碼, 根據不同的來源, 分別唱西皮或二黃; 後來, 有些戲就兼唱西皮和二黃, 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黃, 後轉西皮, 並能相互協調, 渾然一體 道光年 至道光後期,徽班已在北京佔據優勢 戲園當時必以徽班為主 徽班成長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它向京劇擅變的過程。 標誌為徽漢合流和皮黃交融, 形成了以西皮、二黃兩種腔調為主的板腔體唱腔音樂體系, 使唱念做打表演體系逐步完善。 末年, 西皮戲大量湧現, 徽班中皮黃並奏習以為常, 徽班向京劇的擅變到此已基本完成 咸豐初年 上海已有昆班和徽班演出 京劇進上海後, 也出現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梆子)同台的局面。這對南方京劇特點的形成, 起了重要作用 同治年 同治六年(1867)京劇傳到上海 光緒年 光緒五年(1879)起, 譚鑫培六次到滬, 後來梅蘭芳等名演員也經常到滬演出, 促進了北派、南派京劇交流, 加速了京劇藝術的發展。 京劇形成與發展(續) 20世紀初, 東至浙江,南至閩、粵, 西至雲南, 北至黑龍江, 都有京劇活動 抗日戰爭期間, 京劇在四川、陝西、貴州、廣西等地也有了較大發展 1919年, 梅蘭芳率劇團赴日本演出,京劇藝術首次向海外傳播 1924年, 他再度率劇團到日本演出, 1930年, 梅又率由二十人組成的劇組到美國訪問演出,取得很大成功 1934年, 他應邀去歐洲訪問,在蘇聯演出,受到歐洲戲劇界的重視此後,世界各地把京劇看成中國的演劇學派 京劇面譜由來的說法 由來1 據《舊唐書》、《宋史》等史書記載: -古代打仗有時戴上面具上陣 作用: 以增加威嚴, 嚇唬敵人 -以後逐漸改變, 將面具的形狀、色彩直接

文档评论(0)

小米兰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