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上京—中京—古北口—南京—北宋驿路.docVIP

辽代上京—中京—古北口—南京—北宋驿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辽代上京—中京—古北口—南京—北宋驿路 此线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鲜卑的一支——契丹,创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并开疆拓土,先后征服奚、回鹘、室韦和渤海,尤其将燕云十六州并入版图之后,随幅员扩大,开辟的从蒙古高原,穿越燕山,通向华北平原和中原内地的大驿路。在“澶渊之盟”后百二十年间,辽与北宋两国修好,社会安定,“贺正旦使”“贺生辰使”,频繁往来,长长的驿道,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这一历史时期,两国以白沟河(即拒马河)划界,两国驿站,隔河相峙。 ? ??? 驿路起自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上京城遗址”),经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中京城遗址”),从虎北口(今古北口)穿越燕山,到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宣武区),转南过白沟河,进入河套,直行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大辽国境内驿路全长一千八百里,设置驿馆三十二座。 ? ??? 北宋官员使辽,或直趋辽都上京,或止于陪都中京。使辽官员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曾为此线驿路过客,如富弼(1040年和1042年)、包拯(1045年)、欧阳修(1055年)、苏颂(1068年和1077年)、沈括(1075年)、苏辙(1089年)、蔡京(1083年)、高俅(1105年)、童贯(1111年),等等。在他们的行纪笔录(这是一种回国后,呈报朝廷的重要文牍),以及散文、诗歌中,留下丰富的驿路站道、山水、民风等文史资料,而不谙弄文修史的契丹人,几乎连只言片语也没留下。 ? ??? 使辽行纪多从边界雄州(五代时的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起笔,此前从汴京起程,太行山东麓大道一段,多作省略。使辽行纪文字,路振《乘轺录》为最早(大中祥符元年即1008年),王曾《上契丹事》稍晚(大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又薛映、张士逊《薛映记》(大中祥符九年即1016年)。 ? ???? 或受契丹文字普及程度所限,驿路地名、站道,甚至包括上京近畿,绝少以契丹语传世。这与金、元、明、清历代内蒙、吉林、黑龙江驿站地名,多以少数民族语言音译、意译名词世袭罔替,直至传承于现代,形成鲜明对比。本线行经驿站汉语称“馆”,意与“驿”同,因契丹惯住毡帐,有时以“毡馆”或“馆帐”替代。驿站由植根自然和社会所决定,自诞生的那天起,定名就带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称谓有所不同。契丹驿站地名,与这个大漠游牧民族“四时纳钵”、“车帐为家”,和“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欧阳修《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诗)生活习俗相融和的。 ??? ??? 辽墓石棺壁画所见,毡帐建于树木之侧,并排三座,中间一座白色,旁立两座黑色。穹顶为半圆,用粗绳缚扎,坐西朝东,帘门面向太阳。 ??? ??? 由此引申一个问题,“毡馆”并非是固定居所,或在保持日行里程前提下,地点随季节、气候相应变动,至少无须毫厘不差地在原地搭建毡馆,更不可能产生通常驿站地名与村屯地名融合转化的情况,此其一。其二,在站道测算方面,古人采用的方法,乃为“无复里堠,但以马行记日景而约其里数”,所以驿站间距也不够精准。这是此线驿路虽然历史悠久、史料丰富,却今地考证较难统一的原因,确定一个合理范围,或许更符合历史事实。 ? ????? ??? 上京临潢府-临潢馆-同文驿? 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上京城遗址”,《辽史·地理志》:“上京,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金龊一箭,二百年之基壮矣”,“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天显十三年,更名上京,府曰临潢”。薛映记“入西门,门曰金德,内有临潢馆。”。 ? ??? 以清道光二十六年(1864年)张穆实地考查,首次发现辽上京城故址,并在所著《蒙古游牧记》中记为“波罗城”(巴林左旗波罗和屯地),又相沿称“波罗城”。上京城遗址只剩下依稀轮廓,城墙和建筑变成或连或断的土堆,和土堆中间斑秃的洼地,303国道从北城墙豁口穿过。惟御帐山下的南塔(开悟寺塔),临风而立,似在讲述当年上京的雄风。 ? ???????? 阿保机神册三年(918年)开始筑城,初名皇都,天显十三年改称上京。城高二丈,幅员二十七里(现代考古勘测,确认为幅员十七里)。皇城在上京城城北,高三丈,中有大内,楼阁高峙(即“辽上京大内城遗址”)。皇城东门曰安东,南门曰大顺,西门乾德,北门曰拱辰。上京城城内驿站有二,一曰临潢馆,在府西门金德门(乾德门),乃为中原来使专设。临潢馆东北又有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有时大辽皇帝纳钵理政,也会在外地接见宋使。辽道宗朝沈括、陈襄使辽,就到“永安山”、“单于庭”。永安山在今巴林左旗北部原富河镇兴隆山一带,“单于庭”在今巴林左旗北境坤都冷梁一带,“单于庭”所依犊儿山为今查干山。 ????? ?? 《辽史·地理志》:“临潢西北二百余里号凉淀,在馒头山南,避暑之处。多丰草,掘地丈余即有坚冰。” ? ??? [夹注]契丹旧境,自上京临潢府南行

文档评论(0)

00044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