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2015.8.23.18.16.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8 章节 网开一面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 29 《史记》中的故事 霸王别姬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30 《史记》中的故事 焚书坑儒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约法三章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31 《史记》中的故事 招摇过市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鸿鹄之志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2 《史记》中的故事 一言九鼎 《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刎颈之交、负荆请罪、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大江东去,楚王流芳———《项羽本纪》 礼贤下士,威服九州———《信陵君列传》 文武双雄,英风伟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功成不居,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 旷世奇才,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 官场显形,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 戎马一生,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史公记史,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史记》中的故事 33 谢谢聆听! Thanks for listening! 国学经典——司马迁与《史记》 提纲 1 章节 司马迁其人 2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约生于前145年,卒于前86年。 1、出身于史官世家,“司马氏世典周史” 2、家学深厚,且受学于董仲舒、孔安国等大儒,“年十岁则诵古文” 3、青年时代三次游历 4、受父遗命,撰著史记 5、被李陵之祸,发愤著书 司马迁其人 3 源于官职,出自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大臣程伯休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周宣王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后来程伯休父立下大功,周宣王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司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10位,2007年在全国姓氏人口排名在300名以外,如今,司马氏仍为复姓中的大姓,分布较为广泛,在河南省、陕西省的、山西省、安徽省、湖南省、山东省,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司马氏族人分布。总人口大约在2.8万人。 司马迁其人 4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太史公自序》 进京后,有机会向古文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向当时今文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司马迁一生的游历有三次: 一、是二十壮游; 二、是奉使巴蜀以南之游; 三、是扈从武帝之游. 司马迁其人 5 奉使西征巴蜀:参加封禅大典: 接受遗命:“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自序》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自序》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38岁继任太史令。 司马迁其人 42岁参加制定太初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著述《史记》,历时14年; 47岁遭遇李陵事件,惨遭腐刑; 50岁出任中书令; 约53岁著成《史记》; 近60岁去世。 6 司马迁其人 7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最下腐刑,极矣!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想到老父临终重托和史官责任,想到前代那么多受辱豪杰发愤图强的事迹,终于决定弃死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