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中子的故事 
                                    賴昭正 
                   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刊 
      自從瓦特(James Watt)於1775年發明(嚴格來説是「改進」)蒸氣機,掀起了英國 
及世界之工業革命後,人類突然發現機器的無比力量。但可惜蒸汽機還需燒煤,如果能發 
明個不需要燃料就可作功的機器多好。於是當時的許多工程師便致力於此類機器的設計與 
試驗,但卻一直毫無進展(註一)!1824年,法國軍中工程師及物理學家卡諾 (S.Carnot 
)發表了一本118頁的「熱的動力能之思考」(Reflections on the Motive Power of 
Fire)開啓了熱、動力、能量、及引擎效率的研究。在連斤 (W. Rankine)、克勞西斯 ( 
R. Clausius)、及卡爾門爵士(Lord Kelvin)的發揚與光大後,第一定律及第二定律終 
於在1850年代成型,發展成今日適用於所有科學之 「熱力學」(註二)。 
      筆者一直在科普文章裡提到:熱力學基本上是一門以「實際經驗」為基礎,加上邏 
輯推論的科學,不做任何 「抽象」的臆測與假設;因此在二十世紀初的物理大革命期間, 
非但未像牛頓力學及電磁論一樣受到修正,反而成了這個革命中的一大功臣。例如熱力學 
第一定律否認了能量可以無中生有或被毀滅,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能量不滅定律」; 
可是能量是啥東西呢?熱力學卻不做臆測,因此當特殊相對論改變時空觀念及証明質量也 
是一種能量時,牛頓力學受到了修正,但卻無損熱力學。事實上在近代原子物理的發展中 
,也曾有位量子力學大師想放棄熱力學第一定律,來拯救一無法理解的新物理實驗。結果 
呢?熱力學第一定律非但沒被推翻,一「無中生有」之 「喧鬧鬼」反而因此誕生了:它不 
但成爲今日基本粒子之 「標準模式」裡的必要及重要成員,更可能強迫物理學家必須修正 
 「標準模式」!此 「喧鬧鬼」是啥東西呢?,且聽筆者道來 
貝塔脫變之謎 
      1896年的某個傍晚,法國物理學家柏克勒爾 (H. Becquerel)在離開實驗室時,不 
經意地將一小塊鈾鹽放到藏有照相感光紙的抽屜裡。幾天後他發現感光紙好像曝過光一樣 
出現許多污區。他猜想鈾鹽顯然放出了像「光」一樣的輻射線;經過一連串之實驗分析後 
,他証明了這些放射線是鈾產生的,是鈾的內在本質,不是外來的。 
      受到柏克勒爾發現的刺激,由紐西蘭到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盧思福 (E. 
Rutherford),在發現電子之指導教授湯姆笙 (J.Thomas)的恿從下,決定放棄研究興趣 
所在之無線電波,改探討此一奇怪的「鈾線」。用鋁片將鈾鹽一層又一層地包住,他發現 
 「鈾線」至少有兩種:其一是連一張鉛紙都通不過去的「耳發(α)射線」,另一種則是可 
通過上百張的「貝塔(β)射線」。當另一法國物理學家飛拉得 (P. Villard)在1900年發 
現另一穿透力更強的輻射線時,他很自然地依序取第三個希臘字母,稱它爲「咖嗎(γ)射 
線」。 
SCIENCE MONTHLY 2016.11              870                           Vol.47 No. 11 
     後繼的研究証明了α射線事實上就是氦原子核,β射線則是電子束,γ射線則是類 
似倫琴 (W. Roengen)於1895年所發現之x光。物理學家也瞭解到了一個不穩定的原子( 
原子核)可以籍「脫變」(decay)放出α射線或β射線而轉變成較穩定的原子(原子核 
)。在α射線的 「脫變」中,物理學家發現脫變前的總能量與脫變後的總能量一樣 (符合 
能量不滅定律);但1914年英國物理學家切得維克 (J. Chadwick)卻發現在β射線的「 
脫變」中,放出的電子能量不是定值,而是在某一最大值內什麼值都可能的連續分佈。這 
是怎麼一回事呢?如果能量不滅,那電子的能量不是應該是定值嗎?那時的物理學家已知 
道質量也是一種能量(註三),因 
                                                 包立小檔案 
此在結帳能量時,當然考慮到原子 
核之質量消失變成能量。十六年過 
去了,量子力學的發展已漸趨成熟  包立1900年出生於維也納,其父爲一知名化學教 
,可是物理學家還是沒有答案。               授,母爲記者。小時喜與其妹於樹林中遊玩及多 
                             瑙河戲水,高中時就顯示出其數學及物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