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8
互助土族概况
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勒 孔”,意为蒙古人,当他们只有与蒙古族相遇时就自称为“其汗蒙古勒”,意为白蒙古,称蒙古族为“哈喇蒙古勒”,意为黑蒙古,这种自称反映了土族与蒙古族的密切关系。汉族、回族称土族为“土人”、“土民”,藏族称土族为“霍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经过民族识别定族名为“土族”。
土族族源尚无定论,自20世纪30年代起,国内外热心于土族族源研究的专家、学者对土族族源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截止目前基本趋于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古代鲜卑慕容部吐谷浑人于公元4世纪初至7世纪中叶在青海一带建立的吐谷浑汗国被吐蕃所灭后,其国人之大部分被吐蕃同化吸收,一部分随其王室东迁归唐,还有一部分在祁连山东段南麓一带繁衍生息下来,到蒙元时期蒙古人进入该地区,与这部分人通婚繁衍并吸收汉、藏等民族成份而形成为土族。另一种观点认为土族是以蒙元时期入居河湟地区的蒙古人为主,吸收汉、藏民族成份及其文化因素而再生的一个民族,因而他们自然而然地自称为“蒙古勒”。综合上述观点,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土族是以鲜卑慕容部吐谷浑人为源,以不同历史时期融入的蒙古人为重要补充,并吸收汉、藏等民族成份及其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信仰 土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曾经有过不同的信仰。土族先民曾信仰“萨满教”,现流传于互助土族地区的“博纳顿”就是“萨满”遗风。现在,土族全民信奉藏传佛教。过去,土族地区寺院林立,名僧辈出。佑宁寺、却藏寺、甘禅寺是互助地区的三大寺院,还有白马寺、曼头寺、扎隆寺…… 特别是创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的被称为“湟北诸寺之母”的佑宁寺,其属寺在湟北地区和祁连山东段地区曾达到49座之多,其影响曾远达于内蒙古地区和新疆蒙古族地区,为藏传佛教在这些地区的传播弘扬起到了非常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章嘉佛、土观佛、松布佛为土族中最为著名的活佛,还有却藏佛、王佛、丹麻佛…… 特别是被清朝康熙皇帝封为“大国师”的章嘉佛,与达赖喇嘛、班禅博克多和蒙古国的哲布尊丹巴活佛并称藏传佛教“黄教四圣”,总领京城及内蒙古教务。其“国师”地位一直延续至中华民国。以其领衔的土族高僧大德在有清一代为土、蒙、藏、汉民族文化的交流、发展,为祖国边疆的安定,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土族地区的寺院既是宗教活动场所,又是土族人的教育中心和文化中心,土族高僧大德就是土族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有意无意地把藏传佛教文化传布到本民族当中,所以藏传佛教对土族影响很大,可以说渗透到了土族社会的各个方面。
礼节 土族人重礼节、好宾客,对来访的客人都竭诚相待,十分热情,对尊贵的客人还要远迎。迎客时摆放礼仪品“希弥尔”和“曲乎尔”,敬献哈达(哈达折口朝向客人,躬身双手呈上,客人也要双手接过搭在肩上或脖子上,也有接过哈达回赐于敬献者的),敬三杯酒(本意为平安三杯酒,现也说吉祥如意三杯酒)迎接。敬酒时一人执壶,一人捧杯双手敬上。客人接过酒杯饮前须用无名指对空弹三下,意为敬苍天,敬诸佛,敬帝王(领袖人物)。客人进门时对空弹洒“曲乎尔”祝福。
客人入座,土族人以上方为大。土族传统待客为三道茶,即馍馍茶(一般放三碟馍:一碟馄锅馍、一碟蒸馍和一碟油炸馍)、包子茶和饭食。如在包子茶后上一道手抓肉,在桌上摆放“希弥尔”(在馄锅馍上放点酥油亦可代之),在酒壶、茶壶把和吃肉的刀柄上系一撮白羊毛则是对客人特别尊敬的表示。这里明显地保留了土族游牧生活的痕迹。土族人待客是在欢乐的歌舞中进行的,头道茶端过之后,则热情地为客人唱敬酒歌敬酒,唱赞歌赞颂客人。喝至酣处,还要唱问答歌、叙事歌,转安召舞,使宾主始终处在欢乐热闹的氛围之中。
节庆集会 土族人的节庆、集会主要有本民族传统的希努萨日节(春节)、纳顿节、博纳顿、宗教法会和花儿会。土族人也和汉族人一样过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希努萨日节、纳顿节和博纳顿是典型的土族传统节日。“希努萨日”意为新的月份,土族的希努萨日节与汉族的春节在时间、规模上完全相同,只是内涵不尽一致。“纳顿”是娱乐、戏玩之意,土族人秋天举行“纳顿”,庆祝丰收,狂欢娱乐。“博”意为萨满巫师,举行“博纳顿”主要是祭祀神灵,祈求平安,现在也有了群众集会娱乐的内容。
民居 土族人的居住以“库都”(家庭)为基本单位,最初以“依玛格”(宗族)形式聚居,后来又形成了若干姓氏组成的“阿依勒”(村落)成为基本聚居形式。若干个“阿依勒”组成一个“库兴”(大庄堡),若干个“库兴”又组成一个隆阔(部落),整个互助土族聚居地由七个“隆阔”组成。
土族 “库都”和“阿依勒”的外观和内涵上,到处呈现出宗教的文化意象。比如在土族的“库都”(庄廓)中,有玛尼旗杆、煨桑炉、佛堂、中宫的宝瓶、庄廊四角的白石头、厨房里的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