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矿物与岩石(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顶面 顶面 底面 沉积构造的分类 1.4.3 沉积岩的分类及常见的沉积岩 (砾状结构) 沉积岩 碎屑岩 砾岩 砂岩 粉砂岩 粘土岩 泥岩 页岩 化学及生物化学岩 硅质岩 碳酸盐岩 * 岩石 1. 碎屑岩类 粒度0.5-2mm 砂岩 ② 粒度2mm 成分复杂 粒度0.5-0.005mm 泥岩、页岩 ④ 粒度0.005mm 具页状层理的水运母黏土岩,其他硅质\铁质较多 石英为主,长石次之 长石、石英为主,岩屑次之。 ① 砾岩 ③ 粉砂岩 2. 黏土岩类 根据所含主要黏土矿物成分划分为:高岭石黏土、蒙脱石黏土和水云母黏土,具有可塑性。 泥岩和页岩的区别在于页岩具有明显的页理构造,而泥岩具有典型的块状构造。 泥岩 页岩 ⑤ 石灰岩 由微晶、亮晶、泥晶方解石组成,常呈灰白色、灰黑色,遇盐酸起泡 ⑥ 白云岩 由白云石组成,灰白色、灰色,遇稀盐酸不起泡或微起泡。 3. 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类 1.5 变 质 岩 变质岩 —地壳中的岩浆岩、沉积岩或既有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的影响,造成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导致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变质特征矿物 一、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共有矿物 — 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方解石、白云石等 — 红柱石、硅线石、石榴子石、绿泥石 二、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指变质岩的变质程度、颗粒大小和连接方式 1、变质岩的结构 变余结构(残余结构) 变晶结构 碎裂结构 2、变质岩的构造 — 指变晶矿物空间排列和分布特点 片理构造 板状构造 千枚状构造 片状构造 片麻状构造 块状构造 — 岩石中矿物柯里分不均匀,不具有定向排列 条带状和眼球状构造 — 岩石中片状、板状和柱状矿物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平行 排列呈现连续或断续、宽窄不一的条带现象的构造 三、变质岩的分类及鉴定 1.变质岩的分类 2.变质岩的鉴定(根据岩石的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 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 板岩 千枚岩 片岩 片麻岩 接触变质岩 石英岩 大理岩 动力变质岩 碎裂岩 糜棱岩 成因:岩石受地壳运动及岩浆入侵的高温高压作用和化学成分的加入,改变原结构构造而形成。 变质作用类型 接触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带示意图 * 岩石 * 岩石 物质组成:除原有矿物外,特有变质矿物 结构: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压碎结构 构造: 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千枚状构造、板状构造、块状构造。 * 岩石 板岩 千枚岩 绿片岩 蓝晶石片岩 片麻岩 大理岩 榴辉岩 麻粒岩 构造角砾岩(断层角砾岩) 思  考  题 1.名词解释:矿物、造岩矿物、解理。 2.三大岩类在结构构造上如何区别? 3.简述岩浆岩的类型。 4.简述沉积岩的类型。 * * 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形成的。它的形成过程尚有争论。这里提出一种多次隆起的解释: (a)5000万年前,当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前进时,在西藏雅鲁藏布江标为(YS)的缝合处,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下方俯冲,出现第一个俯冲带; (b)3500万年前,印度板块继续推进,当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接触时,印度板块的岩石层发生分裂,地壳仍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处向下俯冲。由于冲击的力量,印度板块的地壳物质受到挤压,堆积在缝合带附近,形成山脉,奠定喜马拉雅山脉的基础。经过数十万年,印度板块下部分的上地幔,被分裂开,向欧亚板块的上地幔下方俯冲; (c) 2100万年前,当印度板块在YS处俯冲带的深度达到100km 时,由于欧亚板块上地幔的浮力太大,该俯冲被迫停止。但印度板块仍向北迁移,并在标为(MCT)的“主中冲断层”处,出现第二个俯冲带。由于这个俯冲带的作用,使它上方的地壳隆起,基本形成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 (d)1100万年前,当MCT俯冲带的深度达到100km时,由于同样的原因,欧亚板块上地幔的浮力,使印度板块在MCT处的俯冲带又被迫停止。印度板块继续北上,然后在标为(MBT)的“主边界冲断层”处,又出现第三个俯冲带,再一次使喜马拉雅山隆起; (e)1100万年前,当MCT俯冲带的深度达到100km时,由于同样的原因,欧亚板块上地幔的浮力,使印度板块在MCT处的俯冲带又被迫停止。印度板块继续北上,然后在标为(MBT)的主边界冲断层处,又出现第三个俯冲带,再一次使喜马拉雅山隆起。 根据这种解释,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不止出现一次,而是多次;并且喜马拉雅山脉的物质成分,主要是印度次大陆地壳,而不是欧亚大陆上地幔的物质。 * * 正长岩 正长斑岩 粗面岩 岩浆岩 超基性岩类 基性岩类 中性岩类 酸性岩类 黑耀岩 脉岩类 火山碎屑岩类

文档评论(0)

222559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